真正福報是清福
南懷瑾先生說:真正的福報是什么呢?清凈無為……清福每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清閑的時候,可是一天到晚無事,閑在家里,你閑不了啊!有清福不會享!一切人都把不實在的東西當成實在,真的清凈來了,他也不會去享受。真福報那么難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人生一世,忙忙碌碌,沒有個停歇。都在追求,到底追求什么,有的人并說不清楚。即使是功名成就和金錢,等追到手以后,也未必有當初想象中的快樂。所以,人的追求與得到,究竟如何才算是更好?實在是說不清楚。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追求,追求不一,活法各異。但是,無論是哪種活法,都難免忙碌,都難免遺憾。這就是人生。
辛苦一生,到底得到了自己追求的嗎?我們通常認為,功成名就,就是成功的人生。而事實上,真正的成功只有本人說了算。他是不是在人生追求和奮斗的忙碌中得到了滿足,是否得到快樂,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成功嚴格來說,也是由他個人定義的。別人與社會的認可只是一個方面。畢竟人生是自己的,你究竟是不是幸福快樂,只有自己知道。一個人要想活出幸福快樂,也只有靠自己,什么樣的結果真正能滿足自己,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最有發言權。所以,對于成功,也不必聽別人的意見,自己的成功之路自己走,自己的幸福快樂自己找。不要為別人所左右。
蕓蕓眾生,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忙碌,忙碌的不同,生活內容不同,活出的結果和滋味也不同。你有沒有感覺到快樂呢?請一定要多問問自己。在夜闌人靜的時刻,靜下來問一問自己。很多時候,我們為什么活得不快樂,感覺不到快樂,就是因為不注意關照自己的內心,人為物役,忙忙碌碌,像被風趕著的風車一樣,完全不能自己,而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要往何處去,似乎有時連自己也說不清楚。在這時候,往往最容易迷失自己,本性迷失,忽然找不到了自己。很多人的生命就這樣開始走上下坡路,甚至是歪路,邪路……人生路上,很多人就是這樣,因為難以把握自己而導致終生的遺憾。
尤其是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人為物役,欲望越來越膨脹,導致倫理道德觀念下降,為了利益,人與人之間真情難尋,甚至是血脈至親間,也常為一套房子發生難以調和的矛盾,上演一出出家庭悲劇。是非對錯的道理每個人都懂,可為什么還是存在?每個人都想得到,每個人都不想吃虧,沒有人退讓,沒有人對利益表示出淡泊,所以矛盾無可回避地發生了。
這里固然有社會的原因,個人沒有辦法左右時代,只有被時代裹挾著,隨波逐流前行,如一粒流沙,完全不能自主,但是,個人的道德和修養畢竟起著關鍵的作用。倘若一個人能夠看淡名利,不為物役,有自己的堅守,不隨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能夠超脫物外,對名利金錢等少些欲望,堅持對精神世界的豐富和發展,那么,就會少了許多與人紛爭的麻煩和痛苦,不為此奔波著忙,人生就更多一些充實和快樂。
就此意義而言,一個人能夠淡泊名利和金錢,就能少些庸碌,多些清福;少些無謂的執著,多些輕松快樂。世人多痛苦,就是因為不能超脫物外。不知足知止。其實,人一生所需要的物質并不很多,何必貪求那么多呢?多了只會成為負累。一個人也無須為那么多的事情而忙碌,能夠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已經不錯,何必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永不滿足?我們為之忙碌一生的名利金錢,終究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不如抱一份達觀:有了就珍惜,沒有不奢求。
面對人生的際遇和得失,古人有深刻的認識,努力修養自己,法天效地,達到與自然萬物的和皆相處,努力追求但不強求,以順應大道,順其自然為生存之道,他們能做到“安貧樂道”,“樂天知命”,所以,無論貧富窮通,無論得失成敗,都能坦然接受,做到自得其樂。而這種自得其樂是什么,就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清靜無為,讓生命如流水一般,自然前行,得失無意,去留無心,真正活出自由自在。
這種生活,不需要多大的條件,不是不叫人做事忙碌,而是善于調節自己,即使在忙碌中也能享有內心的自由和獨立,保持一份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不太壓著自己,苦著自己,也不會無所事事,空虛無聊。無論社會需要與否,自己總是有事情做,是自己找的,同時也總能找到自娛自樂的休閑方法,享受一份愜意悠閑的時刻。
南先生說:人生最大的福分是享清福。只是世人少有認識,也靜不下心來,不能完全投入進這種生活,享這個福分。總是活在忙忙碌碌中,一有清閑,反而受不了,耐不住寂寞,害怕自己會被社會和時代拋棄。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對他人和社會的依賴,是一種嚴重的不自信,對自己的迷失。不忙碌不行,覺得自己在落后,社會競爭這么大,不得不忙碌;而一旦有閑也不行,靜不下心來,浮躁抓狂,怎么能夠享受清福呢?這是現代人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所以,南先生又說:“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說明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能進能出,能忙能閑,尤其善于過清閑生活,那么,他就是一個了解人生,善于智慧生活,有著不俗生活品位的高人。
人應該越活越簡單,這樣,才能越活越有品質,越活越快樂。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了一分,交友減,便免外來紛擾;言語減,便少怨尤麻煩;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而那些成天想增加自己的名利財富,不思減少只思增多的人,就是自我桎梏,人生苦惱便由此無窮。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真智慧的人,是不會輕易多事,增加不必要,甚至往往會新生出事端的事情的。
東漢時的西域都護班超,直到七十多歲,朝廷才允許他退休。
接替他的任尚,當時向他請教對治理西域的治理經驗,班超說:“興一利不如除一弊,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要他以簡易寬和為主。
任尚覺得這純屬老生常談,心上不以為然,就把班超的建議拋于腦后,還對人說:“我以為班君應該有什么奇謀高策呢,現在看來所言平平,不過如此耳。”于是,躊躇滿志,大刀闊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完全推翻了原有的許多政策。
然而,不到四年,任尚就因為行政過于嚴苛急躁,與當地百姓屢屢發生矛盾,從而失去與邊疆民族的和睦關系,導致西域各國百姓紛紛背叛朝廷,發動分裂的戰爭。
任尚無奈,只有退到班超精心經營的疏勒根據地,靠疏勒人的保護才保住了性命,但是,西域的土地卻全盤丟失了。
上面說明一個人行事,不能自以為是,不顧實際情況和原有基礎,急于求成,以破壞原有成績去求改革創新,這樣只能導致失敗,因為基礎不牢,情勢不利,再大再好的想法,也是難以實現的。說明辦事時,要求大同、存小異,才能真正把握全局。班超經營西域達三十年,得到西域各民族的欽佩和擁戴,使漢朝揚威異域直達中亞細亞,因功拜定遠侯,正是依靠這一要領,可見這乃是英雄人物處事的方法。
道家所說的“抱殘守缺”,“自然無為”,不是消極,而是一種高超的智慧,當下的安分守己和無為,是順應大道,順應時勢,是為了將來更大的成功,所謂“無為而無所不為”也。一個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隨便行動,明白自然守成,然后才能創新的道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一個人無論是做事,還是生活,都要明白減省的道理,明白了此,也就明白了簡單生活,學會享受清福。人要這么修養自己,人生就可減少許多麻煩,增加更多快樂。
上一篇:南懷瑾《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知終終之》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