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
出處:
《后漢書·陳寔傳》:“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xùn)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xí)以性成,逐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解析:
東漢時期,有個叫做陳寔的人,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漢桓帝時,他曾任“太丘長”(太丘縣長,太丘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漢靈帝時,在大將軍竇武部下當(dāng)過屬員。他是個飽學(xué)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潔,遠(yuǎn)鄉(xiāng)近鄰都非常敬重他。陳寔不僅自覺自律,對兒孫們的要求也相當(dāng)嚴(yán)格,常常抓住各種場合和機(jī)會教育他們,而且很注意方法,所以總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泛濫,淹沒了大片村莊和良田,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到處逃荒。為此盜賊四處橫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里,有個小偷溜進(jìn)了陳寔家里。他剛準(zhǔn)備動手偷東西,忽然聽到幾聲咳嗽,不好,有人來了。慌亂間,小偷一時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處,急中生智,順著屋內(nèi)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氣也不敢喘。
陳寔提著燈從里屋出來拿點東西,偶然間一抬頭,瞥見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心知家里進(jìn)了賊了。可他一點都不驚慌,也不趕緊抓小偷,而是從容不迫地把晚輩們?nèi)冀衅饋恚瑢⑺麄冋偌酵馕荩缓笫謬?yán)肅地說道:“孩子們啊,品德高尚是我們?yōu)槿说母荆谌魏吻闆r下,我們都不能夠因為任何借口而放縱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壞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壞人,而是因為不能嚴(yán)格要求自己,慢慢地養(yǎng)成了不好的習(xí)慣,后來想改都改不過來了,這才淪為了壞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這種情況。我們可不能因為一時的貧困而丟掉志氣,自甘墮落啊!”
聽了陳寔的一番教誨,梁上的小偷吃了一驚,心想原來自己早就被發(fā)現(xiàn)了。他為陳寔的話所感動,羞愧難當(dāng),就翻身爬下梁來,向陳寔磕頭請罪說:“您說得太好了,我錯了,以后再也不干這種勾當(dāng),求您寬恕我吧。”陳寔和藹地回答道:“看你的樣子,并不像個壞人,也是被貧窮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還來得及。”說完,他又吩咐家人取來幾匹白絹送給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萬謝地走了。
陳寔不失時機(jī)地給小偷和晚輩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也啟發(fā)了我們,做工作時方法不要太簡單粗暴,要分析事物的本質(zhì),對犯了錯誤的人立足于挽救,往往能夠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梁上君子”從此成了竊賊的代稱。
上一篇:柳盧氏
下一篇:淳厚忠孝的伏波將軍馬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