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為了鞏固統治,他在思想文化領域,一方面繼續嚴禁朋黨和集會結社、實行文字之獄,威懾文人士子、各級官吏;另一方面繼續推行懷柔政策籠絡漢族地主官僚及知識分子,安撫黎民百姓。而江浙一帶,號稱文物之邦,清初以來反清最烈,許多漢族知識分子這時仍從事反清史料的搜集“毀譽任意” “詆毀本朝”,為加強思想上的統治,江浙是重點地區。江浙一帶人口稠密,“財富甲于天下”,竟有一縣稅收多于他處一省者。這里是清朝國家經濟的命脈。乾隆皇帝本人,除晚年倦惰外,大半生勤于政務,事無巨細,喜集權于一身。這時,清朝衰敗苗頭已露端倪,黃淮水患,吏治腐朽,潛藏著深刻社會危機。這一切,都是乾隆南巡的原因。
乾隆皇帝南巡,起于乾隆十六年 (1751年),終于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共六次,歷33年。
前五次南巡,最大的任務是視察河工,為修筑黃、淮河堤,作出不少有益的決策。其次的任務是督修浙江海塘,保護杭、嘉、湖一帶農業生產。他曾四次親赴海寧踏勘工地。
歷次南巡,他都做出優禮學人、尊重讀書的姿態。多次到曲阜祭孔,賜書院《十三經》、《二十史》,舉行特別錄取,問候耆舊,還祭祀明孝陵。對商人支持國家者也多方獎勵。
南巡時,注意農業生產,平抑物價,頒布赦令,從而安撫百姓,穩定社會秩序。還在江寧、京口、杭州閱兵,炫耀武力,加強威懾。
上一篇:《乾嘉學派》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乾隆南巡之失》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