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奉獻的公仆孔繁森
孔繁森是我國山東聊城人,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他18歲參軍,在部隊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孔繁森出生在山東省聊城市堂邑鎮五里墩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實忠厚的農民,從他記事的那天起,便從他的父母那里得到“清清白白為人,實實在在做事”的教誨。
西藏高原素來有“世界屋脊”之稱,這里高寒缺氧,氣候更是非常惡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艱苦的地區。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
民主改革前,野蠻的封建農奴制嚴重束縛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藏族群眾的生產與生活長期處于原始狀態;民主改革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雖說阿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相對于中國其他地區來說,當地的經濟發展仍然非常緩慢,群眾生活依然處于在貧困之中。
為了改變那里貧困落后的面貌,黨區領導決定派遣一個年富力強的優秀干部前往,當自治區領導同志征求孔繁森的意見時,他堅決而干脆地回答:“我是黨的干部,服從組織安排。”
1979年,孔繁森踏上前往西藏高原的路,也就是從那天起,孔繁森暗下決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祖國這塊神圣的土地,獻給勤勞、勇敢的藏族人民。
本來,孔繁森是以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身份入藏的,待他報道時,區黨委見他年輕體壯、意氣風發,于是,臨時決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當他們征詢孔繁森的意見時,他仍然很痛快:“我年紀輕,沒問題,大不了多喘幾口粗氣。”
上任之后,孔繁森便響應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責任承包制。為了在農牧區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親自來到鄉試點,試驗成功后,他又親自帶動大家把經驗在全縣推廣。
在崗巴工作的三年中,孔繁森幾乎跑遍了全縣鄉村牧區的每一個角落,每到一地,他訪貧問苦,宣傳黨的政策,和群眾一起收割、打場、挖泥塘,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有一次,孔繁森騎馬下鄉,從馬背上摔下來,昏迷不醒。當地的藏族群眾抬著他走了30里山路,把他送到醫院搶救。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很多藏族群眾守護在身邊。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離開崗巴時,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淚為他送行。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深深愛上了這片壯麗、神奇的高原,深深愛上了這里的藏族人民。同時,他也深深感受到當地群眾要求改變貧窮面貌的迫切愿望?;氐缴綎|后,他曾表示:“我這條命,是藏族老百姓給撿回來的。如果有機會,我愿意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終生難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奮斗!”
孔繁森已經對西藏這片土地產生了深深的感情,正是因為如此,使得他決定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祖國西部的這片土地。
光陰似箭。1988年,工作幾經調動的孔繁森已擔任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這時,又一次嚴峻的考驗擺在他面前。1988年,山東省在選派進藏干部時,認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經驗,便準備讓他帶隊。當組織上征求他的意見時,孔繁森還是那句話:“我是黨的干部,服從組織安排。”
其實,此時的孔繁森家里的困難并不少:首先是他自己,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了;其次,三個孩子尚未成年,尚需要有人照看,而妻子已經動過幾次大手術了。
他這么一走,再次把全家的生活重擔又要壓在妻子一人肩上,這對于體弱多病的她,實在是大的考驗啊。他不會忘記第一次進藏時家里的情景:有一次,他去刨地瓜,5歲的兒子沒人照看,掉進地窖里爬不上來……孔繁森覺得對不起妻子,對不起孩子。
如今,老母親已經90歲了,孔繁森心想,此去山高路遠,一走就是三五載,萬一老母哪天離開人世,臨別母子不能見最后一面,該有多傷心!說實在的,他真不忍心拋下年事已高的老母?。〉?,想到自己是國家干部,是公家人,他硬是撇去任何的不舍之情。
臨行前,孔繁森雙膝跪在老母面前,抱住娘的雙腿失聲痛哭,哽咽著說:“娘,兒要出一趟遠門。”
娘問:“去哪兒?幾天能回來?”
孔繁森擦干眼淚說:“時間不長,是去北京學習……”
在母親年邁、三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孔繁森再次帶隊進藏,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了80%。
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西藏偏遠的地區醫療衛生條件差,他每次下鄉的時候,都特地帶上一個醫藥箱,買上幾百元的常用藥,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藥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雪中送炭。
1991年,一次車禍把他摔成了嚴重的腦震蕩,顱骨骨折,高燒昏迷。一天,他正在住院治療,卻得知一所學校發生了問題,于是,便不顧高燒未退、眼睛充血,騎著自行車趕到學?,F場處理。
有一次,聽說孔繁森要延長在藏時間到阿里工作,好心的同志勸他:“你是山東的干部,已經先后兩次進藏,該吃的苦也吃了。憑你的政績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進步得更快。”
聽了這話,孔繁森的神情頓時嚴肅起來:“怎么能說我是山東的干部呢?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哪里工作都是黨的干部。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需要我們為之去拼搏、奮斗、付出,否則,就有愧于黨,有愧于群眾?!?/p>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阿里地處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
阿里的面積相當于兩個山東省,而人口僅有六萬,地廣人稀,這里長年氣溫零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度,每年7~8級大風占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然而,孔繁森面對人生之路的又一次重大選擇,依然是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
在擔任阿里地委書記期間,為了摸清實際情況,孔繁森常常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
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并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孔繁森先后兩次進藏,這時已在高原工作6年。按說,他現在應該東進返鄉。然而,他卻接受了一項更艱巨的任務,驅車向西,奔赴自然條件更惡劣的地區,挑起阿里地委書記的重擔。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歷史將不斷證明,有一種精神永遠不會失落。崇高、忠誠和無私,將超越時空,成為人類永恒的追求。
就像那許許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都獻給了西藏高原的先輩那樣,黨和人民的好兒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軀融入了這片壯麗、神奇的土地,在無數人的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上一篇:施瑯——統一臺灣的大將軍
下一篇:曹參——文韜武略的漢朝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