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荒蕪
明代文學呈“馬鞍形”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第一個高潮,《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杰作為我國古典小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晚明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哲學思想的發展,文學創作又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而兩次高潮期間的一百多年間,明代文學卻一直徘徊于平乏沉寂的低谷,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片令人遺憾的荒蕪。
這一時期,文學創作中幾乎沒有出現什么較有影響的作品。詩歌方面是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臺閣體”及以李東陽為代表的追求格律聲調的“茶陵詩派”;戲劇方面出現了以朱有燉為代表的一批宮廷雜劇作家,戲劇走向宮廷化,南戲則逐漸形成以時文為南曲的逆流,充斥理學說教;散文方面,八股文橫行泛濫;小說創作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
這種狀態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密不可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封建專制主義的恐怖政治。明統治者極力鞏固皇權,廢除丞相、三省制度,軍政大權集于一身,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專制的時期。明統治者大力推行封建專制主義的恐怖政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和“胡黨”、“藍黨”大獄。“廠衛”特務機構刺言探行。大獄“所連及誅坐者三萬余人”、“列侯以下坐黨夷滅者不可勝數”。在明王朝的高壓恐怖政策下,作家根本無創作自由可言,文學失去生機。
2.封建專治主義的文化對文學發展具有明顯的桎梏作用。明代推行程式化教育、奴化教育,國子監監生不許參與政治,只能讀規定的書目。科舉考試由“四書五經”命題,八服文取仕,文章的語氣也要仿古。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成為一種學問,與功名富貴相聯系,禁錮了知識分子智能的發展,形成了僵化的頭腦。
3.文字獄。明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文人常常無辜被殺。在封建淫威之下,形成了明代中期文學萬馬齊暗的局面。
4.明代文人的主觀原因,元代知識分子經歷了殘暴的異族統治,失去了晉升之路。到明代,知識分子對明統治者產生了一種心理和行為上的認同。
如上所述,由于明代黑暗的社會政治原因,明代中期文學一直徘徊于低谷之中,政治對文學發展不能不說有重大影響。
上一篇:營業逆轉的比爾公司
下一篇:銀幕上的“幻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