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淦 (1683—1753年),山西興縣人,字錫公,號懿齋。家貧,日采樵山中,夜讀書,少行俠義。康熙朝進士。
雍正皇帝即位,命諸臣上封事,孫嘉淦上疏陳三事: 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這三事都有極強針對性。皇帝說: “翰林院乃容得此狂生耶?” 大學士朱軾回答: “嘉淦誠狂,然臣服其膽。” 皇帝也笑著說: “朕亦且服其膽。” 擢國子監司業。
乾隆皇帝即位,孫嘉淦被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吏部侍郎。上 《三習一弊疏》: 耳習于所聞,則喜諛而惡直; 目習于所見,則喜柔而惡剛; 心習于所是,則喜從而惡違。三心既成,乃生一弊: 喜小人而厭君子。“三習一弊” 是針對皇帝少年氣盛而發。乾隆皇帝高興地接受了,宣示中外,遷刑部尚書,總理國子監事。后兼管刑部吏部,授直隸總督,兼管河工。又調湖廣總督,授宗人府府丞,遷左副都御史,直上書房,授兵部侍郎,擢工部尚書,署翰林院掌院學士,進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孫嘉淦因敢于上疏,而官職連升,在清朝大臣中是一個典型。
乾隆十六年 (1751年),盛傳孫嘉淦又向皇帝上疏: 失德有五不可解、十六過。皇帝下令尋求這一上疏的來源,轉相連染,歷六省,更三歲,方始查清。原來是江西衛千總盧魯生所偽造。盧魯生被處死,乾隆皇帝對孫嘉淦眷遇不衰。孫嘉淦對自己也嚴格要求。他居官有八約: 事君篤而不顯,與人共而不驕,勢避其所爭,功藏于無名,事止于能去,言刪其無用,以守獨避人,以清費廉取。
孫嘉淦所作所為,大為時人所重,成為清代著名的直臣。
上一篇:《行會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束縛》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貨幣地租的發展》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