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
自五代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換取遼幫助他建后晉以后,遼向中原進攻的門戶大開,此地成了遼重要的經濟、軍事區。在契丹與宋多次交鋒后、宋也沒有能力將此地奪回,河北大部分地區盡歸契丹所有。為了在漢人居住區站穩腳跟,必須和漢族地主知識分子聯合,為了使更多的有才能的漢族地主知識分子服從于遼的統治,遼景宗時實行科舉制度,自此,揭開遼代科舉入仕的封建歷程。許多漢人積極參與,張儉便是其一。
一、科舉奪魁
在河北宛平縣境內,有一張姓地主,其子張儉自幼勤奮好學,從不注意衣著穿戴,在縣里小有名氣。遼圣宗統和十四年(996),他參加鄉試、府試和省試,一舉奪得本科進士第一。當時,能考取進士的很少,在圣宗統和十一年到十八年每年中舉者不過2至3人??婆e不完善,能考中很不容易。接著,他便被派到重鎮云州(今山西大同),去做節度使幕僚,從此開始政治生涯。
二、圣宗云州得“寶”
張儉品性簡樸純厚,為人處事謹慎老練,分析事理明了透徹,甚得云州節度使喜愛,知其非平庸之輩,很想找機會薦舉。
遼代有這樣的慣例,皇帝出駕所經之處,當地官員必備禮物向皇帝進獻。圣宗皇帝是個極有作為的君主。他每年都要以狩獵方式訓練軍隊,視察地方,尤其對與宋接壤的邊寨十分關注。這年秋,他來到云州狩獵。云州節度使跪拜上言: “臣下所管理的境內沒有什么奇特產品,但臣下有一幕僚名張儉,是一代之寶,愿以此為獻。”一聽此言,圣宗心頭一動,立即召見。原來,在圣宗出發前,曾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中有4個人侍立兩側,他賞賜給他們兩口吃的東西,醒來大惑不解。等到云州節度使講到張儉的名字時,圣宗皇帝恍然而悟: 張儉之儉古字寫做“儉”為4個“人”兩個“口”。圣宗立即詔見,想見見夢中所得之人。見門外走進一個身材魁偉,濃眉大眼,舉止文雅,衣著樸實的男兒,圣宗心中暗喜。賜座之后,向他詢問治世之道,30多條問題,張儉對答如流,很有見地。自此,圣宗待如上賓。
三、位居相職
云州的幕僚生活給張儉提供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為從地方到中樞機構工作打良好的基礎。他不負圣望,嚴己寬人,清正廉潔,踏實肯干,在朝中享有“明干”之稱。圣宗開泰年間(1012至1021),逐漸提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參予執掌漢人兵馬之政。圣宗太平五年(1026)調任武定軍節度使,移鎮大同,總管一方軍政。因他政績顯著,太平六年(1027)調回朝中,任南院樞密使。遼制,以皇宮為中心,以北為北面官,以南為南面官。北面官專門為統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設立,官吏一律任用契丹貴族,掌管一切軍政大權,是遼朝最高權力機關。在北面官中又有北、南朝官等,其中北、南樞密院是遼最高行政機關,分別執掌契丹的軍政和民政。南面官專門為統治漢人及渤海人而設立,其官吏主要由漢人充當。在南面官中設有漢人樞密院,掌管漢人兵馬之政。還有三省等機構,多是有名無實的虛官。經過景宗、圣宗的封建化,在北面官中亦重用漢人。如漢人韓德讓曾任南樞密院和北樞密院使。張儉被圣宗從云州帶回上京臨潢府后,多受重用,引起漢官中某些人不滿。其中參知政事吳叔達事事與張儉作對,他自認才能不比張儉低,張儉又是從幕僚起家,很看不起。當張儉官運亨通,深為圣宗倚重之時,他很嫉妒,經常找張儉的麻煩。圣宗得知后,大怒,將吳叔達調離中央,派到邊遠的康州(今甘肅東南)做刺史去了??抵菔撬?、西夏與遼接壤地帶,偏僻荒涼,無疑是一種流放。這下更鞏固了張儉的地位,提升為左丞相,封韓王,榮幸莫比,即使契丹貴族也敬畏三分。
圣宗太平十一年病危,詔張儉等人輔立太子。同年,圣宗駕崩,太子宗真立,是為興宗。
四、盡職盡責 規諫君王
興宗耶律宗真政治上無建樹,沒有革除圣宗后期弊政。他嗜酒成性,好賭好佛,同時擅長書畫。圣宗死后,他賜張儉為“貞亮弘靖保義守節耆德功臣”,拜他為太師、中書令,加尚父,改封陳王,名義上提高了官位,實際是讓他退居二線,尊以名譽官。興宗敬重張儉。張儉位居相位之時,權勢顯赫,但沒有謀私利。興宗上臺后,對張儉的5個兄弟特賜進士出身,張儉說什么也不同意,硬是勸阻了興宗。
重熙五年(1037),興宗來到禮部貢院,親自考試中舉的進士。這是遼代皇帝首次殿試,凡是考中者,興宗便讓張儉簽發其名。特準張儉進見時不必通報姓名,還賜詩文贊美他的才德。
遼自興宗以后,人人追逐生活享受,大講排場。張儉卻只穿綢帛,不講究吃喝,俸祿剩余周濟親戚舊友。這一年正值寒冬,他到便殿奏事,皇上見其衣袍破舊,私下讓近侍在他的袍子上燒了個小洞做記號,此后多次見他不換此袍。興宗感到不解,便問他為什么只穿這一件衣袍,張儉回答道: “臣穿此袍已30年?!迸d宗見他太清貧了,很是憐惜,便特準他到內府隨便去拿所需用品,張儉只拿了3匹布,皇上更加憐惜他,益加看重他。
有一次,司法部門抓獲8個盜賊,全部殺害。后來捉到真正的盜賊,被枉殺的家人前來訴冤。張儉很是痛心,多次上疏乞請重新審理此案。興宗勃然大怒: “你是想讓朕償命嗎!”張儉耐心地勸諫說: “臣下不敢。臣只是見8家老幼無處告狀申冤,想圣上圣明,稍加撫恤,使他們收斂了尸首,就足以安慰活著的和已死的人了。”興宗想張儉說得不無道理,勉強聽從,但心里很不是滋味。
五、晚年盡忠
張儉居相位20多年,為朝政多有裨益,因年事已高,多次要求回鄉安度晚年,興宗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回鄉后,仍舊十分關心朝政。
遼宋澶淵之盟后,雙方互派使節,禮尚往來,維持了近30年和平局面。但是,遼對宋一直存心不良,宋對遼也懷有戒心。自興宗重熙九年(1041)起,宋與西夏連年作戰,且連吃敗仗,對遼的防守空虛,興宗便想乘機敲詐,召集大臣商議。北院樞密使楚王蕭孝穆認為遼的大將都過世了,不能輕易舉兵南下; 南院樞密使齊王蕭惠認為宋師西征,傷財勞民,我若大軍南下,必能取勝。興宗同意蕭惠之說,蕭孝穆的分析也有道理,猶豫不決時,想起老謀深算的張儉。下朝后,便起身前往張儉家問計。張儉做了最好的飯菜給皇上吃,興宗卻要家常便飯,張儉只得用葵羹、干飯款待,他吃得很香。席間,他把話題扯到伐宋上,讓張儉出計。張儉贊同蕭孝穆的意見,又出了一計,要興宗派使者赴宋恫嚇,宋不得不乖乖地答應遼的要求。幾經周折,宋果然每年增納絹10萬匹,銀10萬兩。
重熙二十二年(1053),張儉病逝,享年9l歲,敕葬宛平縣。
上一篇:張信
下一篇:張元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