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輕武的教育傳統(tǒng)
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從來重文輕武,軍事教育一向被冷落,使得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功能受到嚴重的片面桎梏。在科舉考試制度中,武科考試一直不受重視,時斷時續(xù)。武狀元,武進士在人們眼中的地位,要比文狀元,文進士低得多。自唐以來,武科考試幾乎沒有選拔出幾個真正的將帥之才,科舉考試只朝著重文的方向片面發(fā)展。
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開始科舉考試。由地方推薦,中央考試任用。考試的內容主要有馬射、步射、平射、簡射等箭術,馬上的槍術、舉重、負重等體力考試,另外,還非常注重身材。沒有軍事知識和文化常識的考試。這樣,做選拔出來的人,至多只不過是個優(yōu)秀的士兵。這就難怪,唐代的著名將領,沒有一個是通過武科考試產生的。相反,軍隊的將領,普遍文化素質低下,又成為邊將擁兵自重,藩鎮(zhèn)制割據的文化土壤。
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在陳橋兵變中眾將領“黃袍加身”,擁立為皇帝,為了控制和削弱軍隊,消除藩鎮(zhèn)擁兵自重的隱患,他以“杯酒釋兵權”,使將、兵相離,并使軍事將領不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因此,對于軍事教育從不關心。太平興國元年一次武試,有近五百名應試者,“業(yè)無可采,上馬則隕”,只好全部取消。這種輕武的政策,使得北宋國家長期處于邊患之中,積弱積貧,最后把北宋國家拖垮,二帝北虜。南宋偏安,因有戰(zhàn)爭威脅,武科考試開始系統(tǒng)正規(guī),與文科考試一樣,且有文化知識和軍事理論的考試。但是,武科每次錄取的人數,往往只有數十人,不及當時文科試的十分之一。而且,武科考試的目的,主要是給那些“久不知兵”的將家之后一個做官的機會,授予的官職主要是秉義郎、從義郎之類的宮廷護衛(wèi)、儀仗等,完全是擺樣子用的,對國防事業(yè)不起任何作用。這就難怪,南宋的武科考試雖然制度化了,邊防卻日益惡化,一經戰(zhàn)爭,就潰不成軍。
元代科舉,只有文科,沒有武科。由于民族偏見,當時不準漢人習武,元代的士兵,都由蒙古人,色目人的各地駐軍世代培養(yǎng),也不采用武科選拔。
明代朱元璋,“以三尺劍定天下”,自以為軍事是不學自通,他手下那批大將也都未進過武學,學過軍事,因此,對武舉抱有偏見、很不重視。當時應武舉的主要也是一些武臣子弟。成化、弘治年間才逐漸實行武舉,但會試的考官卻是由文科出身的二位翰林主持。萬歷時對武科作了正規(guī)、系統(tǒng)化的規(guī)定,考試內容除軍事技術外,還有很大比重的軍事和文化知識,但卻沒有付諸實施。直到崇禎時,才開始有武科殿試,但由于官場的黑暗,卻使首次殿試遭到破壞,眾多實試者中,只有兩人能達到基本的體力要求,其中一名還被作弊的考官摒棄。為了撲滅農民起義的遍地烽火,崇禎立“奇謀異勇”的特科選拔武士,但詔發(fā)之后,竟沒有人應試。
清代的武試體制比較完備,與文試一樣分為四級。授予的官職主要是參將、游擊、都司等武職。但雍正時又分別改為援一等侍衛(wèi)和二等侍衛(wèi)。這樣,武科考試又由選拔武職官員變?yōu)榛实坌l(wèi)隊的裝飾了。武科試的內容分學內、外場,即文、武兩個方面。外場考試軍事技擊,如馬射、步射及開弓、舞刀、舉重等。早期重在技勇,后來卻漸趨于形式化,成為花架子了。場內文化考試水平也極低,能默寫一百多字的一段《武經》即可錄取。由于武科不重視文化素質,所以到光緒后期創(chuàng)辦新式的武備學堂,招生考試中仍鬧出笑話。招生考試的試題是《管仲論》,有個考生只能背孔孟之書,而無法回答題目,就把孔子的話背上去,寫道:“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又曰:“管仲之器小哉!一褒一貶,大圣人尚無定評,余小子何敢論?”這樣一篇作文,竟也被錄取。
清代雖有較完備的武試制度,在內容空疏無用,更遠遠脫離槍炮火藥等先進裝備的現實。以弓箭、大刀對付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只能是一次次慘敗。直到一八九八年,有人奏請武科考試改習槍炮,仍然被否決。鴉片戰(zhàn)爭時期,林則徐被撤了職,竟有人異想天開地用黑狗血之類的避邪物阻擋帝國主義的炮彈,結果自身被炸得粉身碎骨。定海之戰(zhàn)前夕,一位新赴任的統(tǒng)帥,不去研究如何克敵,而是先到杭州靈隱寺抽簽,選黃道吉日開戰(zhàn),用屬虎的將領在寅日、寅時出兵,自然又是慘敗。直到義和團之時,仍然是念著咒語,舉著古老的大刀赤膊上陣,去和武裝到牙齒的八國聯(lián)軍肉搏。這次慘敗,才促使統(tǒng)治者永遠廢棄了陳舊的武科考試。
中國的歷史,自周武王時起,就開始了一個新王朝一旦建立,便要偃武修文的傳統(tǒng),馬放南山,刀槍入庫,被認為是太平盛業(yè)的標志。“兵”總被認為是不祥之物。在這種傳統(tǒng)的影響下,武科雖設,卻大半如同兒戲,歷代的武科,幾乎沒有產生一個真正的將領和統(tǒng)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歷史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上一篇:重慶防空大隧道慘劇
下一篇:重視了分數·忽視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