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既平,康熙皇帝欲周知全國土俗民情,又因黃河頻繁決口,社會十分動蕩,決定親自視河,訪察江南,便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自北京出發,十月到達濟南府、泰安州,登泰山,至郯城。河道總督靳輔受到皇帝的接見,康熙皇帝對靳輔說: “黃河屢次決口,久為民害,朕欲親至其地,視察形勢,察看河堤的修筑情況,馬上就去。” 于是在靳輔的陪同下,康熙皇帝到了黃河北岸,檢閱河工及各險要地段,下令于黃河兩岸增設堤防。又到清河,檢察天妃水閘。康熙皇帝見此處水勢湍急,下令改為草壩,另設七里、太平二閘以分水勢。
十一月,康熙到了江寧 (今南京),登雨花臺,拜謁明太祖朱元璋之陵墓,經過明故宮時,慨然長嘆。
然后由江寧返回北京,在經過清口時,又檢查了黃河南岸的險要地段。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往返供應主要由國庫開銷,沿途行宮不設彩帳,比較儉樸。
康熙南巡的目的是調查研究,特別是為了視察治河工程和收攏南方的民心。作為一個封建皇帝,他的這一作為是極為可貴的。他的后代,如乾隆皇帝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不過,乾隆皇帝下江南已有更多游山玩水的成分,往來也大講排場,擾害地方,大不如其先輩了。
上一篇:《廣陵繁華今倍昔》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康熙反腐倡廉》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