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夫的錯誤傾向
安德烈夫(1871—1919),俄國作家。他出生在一個地方官家庭。1897年,他從莫斯科大學法律系畢業后在地方法院任職。依據大學和法院生活,他寫作并發表了不少諷刺小品和訴訟案件特寫。1898年,他在莫斯科《信使》報上發表了短篇小說《巴爾加莫特和迦拉斯卡》,受到高爾基的稱贊:從此,他和高爾基建立了友誼。1900年,在高爾基的支持和影響下,他加入了最大的作家組織“斯列達”,并在大型文學刊物《生活》和《大眾雜志》上發表了著名短篇小說。1905年俄國革命運動爆發前后,正是他政治熱情和文學創作比較旺盛的時期。盡管由于他不理解革命而沒有直接參加革命活動;但由于他當時還同情革命,所以在事件的高潮中,他把自己在莫斯科的住所提供給革命黨人做秘密活動地點,并為此被反動當局囚禁了半個月。在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了之后,他在白色恐怖下日趨消極頹唐,悲觀失望;到1908年,他公開同高爾基決裂,跟一伙反動文人①結為至友。從1905年到1912年,他在文學創作上表現出一種極端錯誤的傾向。在短篇小說《總督》(1905)中,他描寫一個省的總督,由于親自下令槍殺成批的請愿者而自己最后為復仇者暗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他以“殺人者必被殺”的所謂“永恒原則”取代了階級斗爭的規律,對總督的最后被殺而表示同情。在短篇小說《七個被判處絞刑的人》(1908)中,他集中刻畫于革命失敗后七名被反動當局判處死刑的革命者,在獄中、在法庭上和在絞刑架前的種種心理狀態,把革命者不是寫成恐怖分子就是寫成慣盜等。在中篇小說《薩什卡·日古烈夫》(1912)中,在他的筆下,某將軍的兒子薩什卡在1905年俄國農民運動中參加了革命,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但由于薩什卡的部下多數都是強盜,所以薩什卡這支農民起義隊伍變為無政府主義的烏合之眾,始終只熱衷于四處破壞。他這種極端錯誤的傾向,在當時曾經受到過文藝評論家沃洛夫斯基和作家高爾基、列·托爾斯泰的嚴厲批判。1914年,他出任資產階級報紙《俄羅斯意志》文學專欄的主編,公開反對無產階級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時,出走國外。1919年,他死于芬蘭。
安德烈夫的文學創作之所以要表現出那樣一種極端錯誤的傾向,并不是因為他沒有看到社會進步的力量,而是他不能正確看待社會進步的力量。他不能正確看待社會進步力量的根本原因是他還沒有把視點移過來。
上一篇:安得海擅權干政難逃法網
下一篇:安德魯·斯托達特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