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統照人物簡歷簡介,王統照文學代表作品介紹
步入文苑之前
王統照,字劍三,曾化名王恂如,筆名有劍先、提西、韋佩、盧生、默堅等。1897年2月9日(農歷正月初八)生于山東省諸城縣相州鎮一個封建大家庭里。父王秉慈,能詩會文,素質柔弱,又兼宗族侵凌,在王統照七歲時便過早地故去。父親早逝后,王統照這個大家庭的獨根苗是在母親的撫育下成長的。母親李氏,山東日照人,雖沒得到系統學習的機會,但通文墨,嫁前曾隨父輾轉云貴一帶,了解不少山川風物和民間故事習俗,也喜歡詩畫及小說戲曲。她沉毅堅忍,遠見多識,對兒子的教育抓得很緊。王統照6歲入家塾讀書。此后幾年間熟讀了“四書”“五經”,背誦了大量古文詩詞,打下了相當深厚的“國學”根基。并刻苦學習楷書,練就了一筆好字。還先后接觸到《新體地理》、《歷史教科書》、《筆算數學》等新學。課余嗜讀《封神演義》、《西游記》、《今古奇觀》、《聊齋志異》等筆記小說,進一步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熏陶。
1913年,十六歲的王統照帶著母親的囑咐和期望,考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讀書?!昂S掖送す牛瑵厦慷唷!贝竺骱谋趟G波,千佛山的青石翠柏,在他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早期的《湖畔兒語》、《相識者》到后來的《春花》、《雙清》,他的許多作品都是以泉城濟南為背景的)。中學五、六年的青春歲月,使王統照進一步開拓了視野,豐富了文化教養。唐詩等傳統文學仍然是他學習的重要內容,假期曾手抄過唐代詩人李義山的全詩集和溫飛卿的詩選。但更大的興趣卻在于閱讀梁啟超的新體散文,林紓的翻譯小說,還涉獵了《小說月報》所刊載的文學作品。發表于該刊4卷5號的魯迅文言小說《懷舊》,那精巧新穎的構思,鏤骨剔膚的諷刺,引起了他很大的驚異和贊嘆。在中外小說的激勵和啟發下,強烈的創作欲望在心中萌生了。他曾不顧酷暑的炎熱,寫了一本章回體小說《劍花痕》 (二十回)。這部立意在寫男女革命志士的長篇小說雖未出版,但作者“可真得到了創作的快樂與發泄創作欲的滿足”。(《王統照短篇小說集·序》)
1915年9月,《新青年》 (第一卷名《青年雜志》)創刊,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致力于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宛如“暮氣沉沉中的一顆明星”出現在作者的眼前。王統照如饑似渴地閱讀它。次年冬,他以一個中學生的身份,致書《新青年》編者,認為在“文明日漸、科學日新”的時代,青年應奮發求學,勇猛精進,以期報國圖強。編者將其刊載于該刊二卷四號通訊欄內,指出:“來書疾時憤俗,熱忱可感。中學校有如此青年,頗足動人,中國未必淪亡之感。”王統照正是帶著憂國憂民、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和對文學的濃厚興趣,步入大學課堂和“五四”新文苑的。
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辛勤筆耕
1918年8月,王統照告別濟南,考入北京中國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1922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24年8月就任中國大學教授兼出版部主任。
從1918到1925年,是王統照思想和文學活動十分活躍的時期。他不僅積極參加了1919年5月4日天安門的盛大集會和“火燒趙家樓”的游行示威,而且在文學園地里辛勤耕耘,從多方面為發展新文學盡心盡力。
他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積極組織者。1919年11月,他同宋介等創辦了《曙光》雜志,孜孜探求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后期還表現了對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的向往。王統照除參加該刊的編輯活動,還在該刊譯載了列寧的《舊治更新》(現譯為《從破壞歷來的舊制度到創造新制度》),介紹蘇俄的農業集體化、工農大學和新興藝術等新事物,發表小說、論文、新詩、通訊、譯詩等幾十篇。1922年5月,《晨光》雜志創刊,王統照任編輯部副主任(后改稱編輯干事),并在該刊發表創作、論文、翻譯多篇。1921年1月,他和鄭振鐸、沈雁冰、許地山等十二人共同發起成立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純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1923年5月,文學研究會召開常委會議,他被選為書記干事。6月1日,為北京《晨報》主編的副刊《文學旬刊》創刊(出至1925年9月??渤?2期),成為文學研究會新辟的一塊重要陣地。它宣傳“為人生”的文學主張,開展了有關文學理論批評、創作問題的討論,發表了許多作品。1925年8月,王統照還和宋介、伍劍禪等創辦《自由周刊》,對“五卅”運動和“女師大風潮”表示了明確的態度,顯示了反帝愛國的進步立場。報紙期刊是新文化運動的喉舌和園地。王統照的編輯活動為“五四”新文學運動開辟了陣地,壯大了聲威。
王統照又是外國文學的勤奮譯介者。他曾向中國讀者介紹過泰戈爾、夏芝(今譯葉芝)、但丁、拜侖、都德、契訶夫、法郎士等作家,闡述過他們的文藝思想、創作特色和歷史貢獻。他特別喜愛和稱道愛爾蘭新浪漫派詩人、作家夏芝的創作風格:“夏芝為愛爾蘭新派詩人及小說家。其所作作品,多帶新浪漫派的趣味,為近代愛爾蘭新文學派巨子之一,其短篇小說,尤能于平凡的事物內藏著很深長的背影,使人讀著,自生幽秘的感想。既不同寫實派的純重客觀,亦不同浪漫時代的作品,純為興奮的刺激。他能于靜穆中,顯出他熱烈的情感,窵遠的思想,實是現代作家不易達到的藝術。”(《忍心·譯者前記》)王統照的譯介,擴大了中國讀者的眼界;同時,也使他能博采眾長,加快創作的進程。自然,這也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了駁然雜陳的特點。
王統照是“五四”短篇小說創作的先行者之一。1918年8月,《婦女雜志》4卷8號發表了他的短篇《紀念》 (1917年10月19日作)。這篇白話小說標志著王統照文學創作活動的正式開端。小說贊揚了女主人公慧英勤懇理家、熱心支持丈夫從事文化教育活動的精神,提出了家庭改良問題。作者認為“家庭之幸福實為社會改良之基,而夫婦情投意合,又為家庭幸福之源。”(《紀念·附記》)這篇小說雖然比較幼稚,有改良主義思想,藝術上也顯得平直淺露,但作者探索社會人生問題的熱情和創作新體白話小說的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五四”新文學的要求。
從1918年到1925年,王統照寫有短篇小說近六十篇,約占他整個小說創作的四分之三。其中有近半數收入《春雨之夜》和《霜痕》。這些小說烙印著“五四”時期的社會現實,留下了他探索人生問題的思想軌跡。
“五四”時代是要求個性解放的時代?!敖忉屓松?、“了解人生之謎”,曾是當時風靡一時的現象。王統照在“為人生”思想的指導下,著重從愛情婚姻問題的角度,來表現青年對于“愛”和“美”的憧憬與追求,把“愛”與“美”的實現作為改良人生的藥方。小說《遺音》寫一個青年因父死家貧,無力升學,為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只得孤身遠行到偏僻的鄉村當小學教員,過著孤寂清苦的生活。一個春日,他偶然遇到一個俊美聰慧的姑娘,便幫助她克服窮苦和讀書,終于彼此情投意合,孤寂清苦的生活頓時充滿了柔情蜜意?!段⑿Α穭t正面描寫了“愛”與“美”的巨大力量。一個青年小偷被關在監牢里,后來他無意中得到一個女犯人的甜美的微笑,竟被超度了,刑滿出獄后變成了一個勤勞的“有些知識的工人”。
但是,黑暗如漆的現實與甜美空幻的理想是無法調和的。王統照以對于社會人生的忠實態度,寫出了“愛”與“美”的理想處處碰壁、終于被扼殺被摧殘的慘景。他的小說與冰心不同,主人公不是消融在“愛”的天國里,而是陷落在失望、痛苦、哀傷的境地里?!哆z音》中純潔甜美的愛,最后變成了暗藏心底的沉重的創痛。《微笑》里那位感化他人的女犯,她自己就被判處了終身監禁?!堆┖蟆分袔讉€天真可愛的孩子,在晶瑩的雪地上按照自己理想的美筑起了樓臺,但一夜槍炮,竟被戰神踏得凈盡。王統照早期小說所描寫的“愛”與“美”的追求與幻滅的過程,代表了“五四”時期許多青年探索人生的足跡。由此而提出的許多人生問題,如婚姻問題、婦女問題、兒童問題……啟示人們去面向現實,尋求改良社會的方法。這里正孕育著作者從空幻的理想走向現實的人生的因子。
王統照說,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多從空想中設境或安排人物,因此就不得不重在‘寫意’”(《王統照短篇小說選集·序》)。的確,這些小說從構思謀篇到人物描寫,主要是為了表達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理解,從屬于對理想和意念的抒發,而不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組織?!剁娐暋分饕獙懮钋镌乱埂拔摇焙蚑君的談話,以“我”的情緒的波動和T君的回憶及感慨組成小說的主體,表達“人生第一次所受到的悲哀,嚴重的教訓,莫過于知道人與人之間,須要層隔障呀!”這一帶哲理性的認識。正由于此類小說重在寫意而不重在寫實,所以主觀抒情色彩特別強烈,在創作方法上主要傾向于浪漫主義?!冻了肌芬詽庥舻脑娗?,著力渲染瓊逸女士的內心情緒:開始充當畫師的裸體模特時是那樣興奮喜悅;接連橫遭打擊陷入幻滅后是那樣痛苦哀傷。為了突出此種情緒,小說開頭部分極力通過畫室內外的景物描寫,烘托歡快明朗、深沉靜美的氣氛;結末則著意制造低沉抑郁、昏暗凄涼的氛圍?!洞河曛埂方柚趯τ晏焯焐拿枥L,創造了委婉凄清的氣氛,用以寄托一對雨天未歸的小姐妹對母親的深情懷念和眷戀之情。小說重寫意不重寫實,詩情蕩漾,哲理深蘊,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王統照小說的這種藝術風格在新文學初期小說園地里是別具風姿的。
王統照早期還有另一類小說,所占數量雖不大,卻顯示出別一種值得注意的特色。它以描寫下層勞動群眾的生活為題材,或集中反映他們的悲慘境遇,或側重刻畫他們那潛在的義氣和“相濡以沫”的情懷。打動讀者的主要不是作品的哲理和抒情,而是人物的命運和品格。作者的愛憎主要通過對人物的客觀描寫和故事的逐層展開來表現,寫實的成分多,空想的東西少?!顿u餅人》寫一個為生活所迫在隆冬凌晨沿街叫賣的賣餅老人,和一個當了父親的棉被來為吐血的母親買餅的幼女在雪地的相見。一個要少收錢,一個要少收餅,由此寫出窮苦人相互體恤的動人情景。《湖畔兒語》寫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小順,他的父親在鴉片煙館當伙計,后母為生活所逼作私娼,每晚在家里“接客”,無奈他只得在湖畔游逛,熬過一個個充滿屈辱和辛酸的夜晚。然而,就是這種凄慘的生活也維持不下去,他的父親又被警察抓去了?!靶№槍⒑我詾樯钡膯栴},象沉甸甸的鉛塊壓在人們的心頭。這類小說充滿著對黑暗社會的血淚控訴,對勞苦群眾的深摯同情,表現了鮮明的革命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為王統照后來走向堅實的現實主義奠定了基礎。
王統照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最早的試作者之一。新文學早期小說園地里短篇是唯一的品種,到1922年長篇才開始問世。這年5月,張資平的長篇《沖積期化石》由泰東圖書局出版;10月,王統照的長篇《一葉》由商務印書館印行;次年1至5月,他的又一部長篇《黃昏》在《小說月報》刊載,成為新文學初期長篇的重要收獲。《一葉》以主人公天根的經歷為主線,反映了民國初年至“五四”前的社會面貌,突出地描寫了知識青年在家庭婚姻問題上的不幸,抒發了他們的苦悶彷徨情緒?!叭斯皇窍嗾徑馀c相親密呵!/為何人生之弦音上,都鳴出不和諧的調子?/為何生命是永久地如一葉的飄墮地上?/為何悲哀是永久而且接連著結在我的心底?”(《一葉·詩序》)這部小說社會背景比較廣闊,采用了西方近代小說橫斷面的結構方法,倒敘、插敘、日記、獨白等表現手法都有所采用,反映了作者大膽借鑒西方文學的嘗試。《黃昏》通過瑞玉、夐符、英苕三個婦女不幸命運的描寫,控訴了封建紳商地主摧殘迫害婦女的罪行。小說以京都商科大學生趙慕璉搭救三個女性脫離魔窟為結局,雖帶有舊小說的某些痕跡,但卻反映了作者關注婦女命運的熱情。《黃昏》明顯地攝取了中國傳統小說的一些結構表現手法,故事情節較為集中完整。這體現出作者勇于借鑒、多方攝取的精神,對于豐富新文學的體裁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這兩部長篇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傾向,但浪漫主義的主觀抒情色彩也相當濃烈,并且含有明顯的象征意味。連它們的題目《一葉》、《黃昏》也帶有很強的象征性。
王統照是“五四”新詩的探求者之一。1925年2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童心》,是他的第一本詩集,收入1919至1924年所作新詩九十一題一百六十六首。這本詩集取材相當廣泛,但中心是對于人生問題的思索。他咀咒現實的丑惡和黑暗:“推窗四望,/但見墜落的枯葉,鋪滿了大地。/淺淺的幾道清流,卻是滿浮了塵滓。/頹廢的古剎,/荒涼的墳墓,/滿眼里,/蕭條,/殘廢,/都嵌入無盡的天邊里。”(《初冬京奉道中》)他凝視人民的悲苦,那手持鐮刀、疲勞過度的“披發的小女兒”,那氣喘吁吁上山的“背柴的老人”(《疲倦》),那啼饑號寒的“無力的乞兒”(《大雪中》),都引起詩人的同情和關注。他努力尋求人生的意義和隱秘,希望“吹著曼韻的笛聲”,唱出人間”苦楚,煩郁,失望與歡愉,長思與沉慮”,尋求到“‘童心’的藏處”(《童心·弁言》)。他憧憬著光明,呼喚、哀嘆“愛在那里?力在那里?”(《反調的音》)悲哀、失望、寂寥,這正是“五四”時期探求光明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識分子精神特點的一種寫照?!锻摹分饕捎米杂审w來制作新詩,詩無定節,節無定行,行無定字,其中有三、五行一首的小詩,也有三百來行的長詩。詩篇多不押韻,潛心于追求“內在的旋律”的和諧。和“五四”新詩人取同一步調,用白話寫詩,以知識分子常用的口語為主,科學術語入詩,體現了新詩語言形式革新的要求。在創作方法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其中既有具體事象的寫實,更有主觀激情的傾吐和大膽奇麗的想象,也有含蓄蘊借的象征。浪漫主義構成詩集的基調,交融著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的意味。也有“五四”文學普遍存在的歐化傾向,有些詩句子太長,多至幾十個字,散文化的傾向相當突出。語言的提煉不夠,文字也欠暢達,有些讀起來給人以苦澀拗口之感。
王統照還是早期新體散文作者。他的散文(狹義的)創作始于1921年,到1925年大約有二十多篇,本時期雖沒結集,但影響不小。這些散文主要抒寫個人的生活情懷。他從自己日常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中,選取帶有情趣的片斷,作為創作的題材,但往往并不拘囿于生活事象的摹寫,而常常潛心于事、景、理的交融,把帶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議論,灌注于具體的事象的描繪之中,以增加散文的思想意蘊和理趣美。《片云四則》里的《跌交》,從記述我雨后散步不小心滑倒在池邊的青草泥地上落筆,接著由此生發開去,思及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是要跌交的”,會跌到各種各樣的“說不清的網”中去,誰也無法逃脫,借以傾吐對人生的煩惱和虛空的心緒。《陰雨的夏日之晨》寫海濱都市夏天的景色,氛圍顯得幽靜而平和,然后由景緣情,由物思理,表達對人生哲理的認識和內心矛盾的情思: “平靜是一時的慰安,奮動是人生的永趣。我在這夏日的清晨的淡灰色的云幕下,雖然喜慰我這心琴的調諧,但我也何嘗忘卻霹靂,電光的沖擊。我由一杯香茗,一簾花影的沉靜生活中,覺得可以遺忘一切,神游于冥渺之境,但激動的奮越的生命之火焰卻在隱秘中時時燃著。”這類散文娓娓敘說,情真意切,深蘊的哲理,委婉的情愫,細膩的筆觸,造成了柔美的格調。
本時期還有另一型散文,著重于抒寫由重大社會事件所激起的心濤,旨在點燃讀者變革現實的熱情。驚怒于“五卅”慘案的爆發,他一連寫了《烈風雷雨》、《“血梯”》兩篇昂揚奮發的散文。他以憤激悲壯的聲音,咀咒黑暗的現實,討伐帝國主義劊子手的罪行;又以熱烈亢奮的語言,謳歌群眾反帝愛國怒潮的掀起,召喚用血與火的斗爭去奪取勝利:“呵!呵!這不是在那萬頭攢動中的精誠!呵!呵!這不是在那幽暗地獄中的火光明耀?這如醉如狂的舉動與聲音,正象從刀斧手下脫逃出來的無數囚徒,赤手光膊與猙獰的‘伍伯’作最后的爭斗?!薄盀橐竺魅缛招堑纳?,為要求燦如朝花的將來,我們便情愿狂醉;情愿在水火中相搏戰;情愿將此混沌的世界來重新踏翻,重行熔化,重行陶鑄!”(《烈風雷雨》)這是向帝國主義“狂魔”進擊的號角,是召喚人民創建新世界的吶喊。這類散文感情激越,意壯詞宏,境界開闊,呈現著陽剛之美。
兩種格調、兩種風貌交錯并行的特色,在王統照此后的散文中雖有變異,但大體是保持下來的。這顯示出作者氣質個性的豐富和藝術才能的多樣。
哀傷中的苦悶和思索
從1925年下半年到1929年上半年,是王統照思想沉郁、創作低落的時期。主要原因是:其一,母親的重病和故去。1925年秋,為了照顧患病的母親,他離京回青島,不久又辭去在京中的教職。1927年春,母親病逝,給他的刺激極為深重。正象他在《號聲·自序一》 (1928年9月作)中所說:“自從去年初春多年相倚的母親故去之后,我什么興致都似喪失了!更少創作的意念?!逼涠?,疾病的糾纏。王統照的體質本來就比較纖弱,護理母親的辛勞,失去親人的哀痛,使身體更加虛弱,情緒更加低抑。其三,現實的黑暗。山東是軍閥張宗昌盤據的地方,戰事頻仍,社會動亂。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現實的黑暗,使他備感壓抑和窒息。后來他回憶說:“中國正在紛擾的時代中,耳聞目見,觸懷生感,個人的身體,生活,也都沉浸于苦痛不安里。在海濱的小屋子中生著病,有時一股強烈的悲感沖上心頭,無可排遣,又讀不到什么書,便寫下了十篇左右的短篇?!?《王統照短篇小說集·序》)
本時期的創作帶有濃郁的苦悶感傷色彩,所寫的大多是身邊瑣事和日常感懷。《讀<易>》寫的是童年讀書的情景。阿母挑燈、長姊陪讀的情狀,親人們的體貼關懷,合家的情意綿綿,引起作家對往事的親切回憶,但也流露出憂悒寥落的情懷?!顿I木柴之一日》抒寫的是艱于度日的愁苦心緒。
不過,王統照畢竟是受過“五四”精神洗禮的作家。他即使在愁苦哀傷情緒濃重的時候,也并未忘懷時代的苦痛和人民的不幸,1927年10月作的《沉船》便是明證。小說記述農民兼理發匠的劉二,為生活所逼,攜婦帶兒離開故土,乘船到外地去找活路。但狠心的日本老板為了多賺錢,一只小火輪竟超重載了四、五百名搭客,結果遇風沉沒,使四百多名中國人喪命。作者用一具具的尸體,一串串的眼淚,一聲聲的哭訴,憤怒地控訴了日本資本家的滔天罪行,悲憤地發出了“外國船真看得中國人比狗還賤!”的抗議。很明顯,《沉船》繼承并發展了《賣餅人》、《湖畔兒語》的人道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
本時期的創作同早期相比,消除了虛浮、幻想的痕印,在悲憤憂傷中蘊含著深切的人生體驗,交融著憤世憂民的感情,顯得真切、實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標志著作者認識的深化,創作的發展。
著力描繪動蕩崩潰的社會風貌
時代是推動作家前進的巨輪。從1928年起,以上海為中心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這場運動吸引著、激蕩著正在青島任教的王統照(由1927年始,直到1932年,先后任教于鐵路中學和市立中學),情緒為之大振。1929年8月,他在《這時代》一詩里樂觀地預言:“希望之光是新燃起的一枝風雨中的白燭;這時代,火與血燒洗的地方是待燃的燭臺?!?月,在青島創辦《青潮月刊》。他在發刊詞《我們的意思》中說道:“近二、三年來定期刊物,真的,如‘雨后春筍’了。特別是所謂文藝刊物正各自在這大時代中爭著,奮躍著,掙扎著,呻吟著他們未來的運命。這究竟是一個蓬勃的現象?!瓡r代的飛濤確已迅疾地掠過了我們古舊思想的防岸,與卷沒了它的荒蕪和枯干的平原。”“光采絢爛的微光正射在我們的遠處,時代思想更從無形中在后面向我們追逐著——于此中我們自不容其遲疑,回顧,我們想藉文藝的力量來表現我們的思,感,與希望……”?!肚喑痹驴冯m因經濟拮據等原因僅出兩期,但卻反映了王統照思想的轉機。
1931年初春至初夏,王統照應友人之約到東北旅行,并在四平街第一交通中學短期任教,親歷目睹東北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日本帝國主義的虎視眈眈,對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勞動人民的疾苦更多關注,寫下了二十則筆記,后輯為《北國之春》。東北之行使作者視野開闊,感情深沉,疚愧滿懷。他說:“因為那時我曾眼見東北的城市,原野,森林,山河,都在敵人的鐵蹄下踐踏著,漠漠風沙,惴惴心情,交合成一支悲哀的曲子,歸途中有無限的觸感!想想自己,把過去的年華徒埋在書冊文字里,‘虛名’自誤,到底于多難的國家有何裨益,于混沌的人生有何啟示?”(《王統照短篇小說集·序》)強烈的憂國憂民的責任感,促使他深思如何以切實有力的創作去喚起人民的覺悟,挽救民族的危亡。在此基礎上,1932年底寫成長篇小說《山雨》,于翌年9月出版?!渡接辍酚捎谡蝺A向的鮮明,主題思想的尖銳,一出版即遭到國民黨當局的禁售。后由開明書店負責人交涉,經刪去部分章節后,始得發行。而作者也因此上了黑名單。為了回避國民黨當局的迫害,作者變賣田產,于1934年3月自費赴歐洲游歷,1935年春回國。歐洲之行豐富了作者的見聞和藝術修養,進一步了解到歐洲的社會境況和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更加懷念和關注祖國人民。這一期間所作詩文,后大多輯入《游痕》和《歐游散記》。1935年夏,他與洪深、老舍,臧克家、吳伯簫等在青島創辦《避暑錄話》周刊(共出10期)。1936年7月出任大型全國性期刊《文學》月刊主編。在他主編的14期內,《文學》曾出過六個內容充實、富有特色的專號和特輯,引人注目。
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是王統照創作的又一旺盛期。除上面提到的《山雨》等以外,還寫有旨在反映“五四”后知識分子分化的長篇小說《春花》 (未完)和后來收入《銀龍集》的《旗手》、《五十元》、《父子》等短篇小說,并出版散文集《片云集》、《青紗帳》及詩集《這時代》、《夜行集》 (這些集子中收入的有相當一部分作品是前兩個時期寫的)。在這些創作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對中國北方社會風貌的真切描繪。這一突出特點集中地體現在長篇小說《山雨》里。
作者說: 《山雨》“意在寫出北方農村崩潰的幾種原因與現象,以及農民的自覺?!?《山雨·跋》)長篇小說的一個重要成就,在于成功地描寫了北方農村破敗凋零的現實。由于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和封建主義的殘酷統治,近代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日趨衰落,兵禍迭至,土匪蜂起,各種苛稅勞役多如牛毛。農村的每一點油水,每一點活力,都被榨得干干凈凈,剩下來的是倒坍的農舍,輾轉在逃荒路上的成群的饑民,無力外逃在家束手待斃的老弱病小。《山雨》在展現農村崩潰、農民苦難的圖景時,重點描寫了中農奚大有從依戀土地到徹底破產,不得不流入城市尋求活路的歷程。這種構思別具匠心。它啟示人們,勤勞能干、在正常年景尚能自給自足的中農,如今也無法生存下去了,中國農村的凋敝,窮苦農民的苦痛,已達到何等深重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活不下去了”,“非另打算不行”,農民的活路在哪里?《山雨》對大變動時期農民的生活動向和心理狀態,作了真實而生動的刻畫。年輕勇敢的農民徐利不堪忍受屈辱和痛苦,放火燒掉地主豪紳吳練長家的房產,鋌而走險,終被官府殺頭。刁滑精明的宋大傻混跡行伍,謀官求利,流蕩在外。病弱貧困的蕭達子被逼租討債的地主揭鍋封門,流落山中,死活不明。奚大有被逼逃向城市,在現實的教育和先進思想的啟發下開始有所覺醒。小說通過幾個藝術形象的描寫,形象地展示了北方農村大變動的趨勢。
《山雨》和同時代的許多作品不同,它在描寫造成中國農村經濟崩潰和農民破產的原因時,不僅著眼于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而且重點強調帝國主義侵略是造成中國近現代農村經濟每況愈下的基本原因,由此說明帝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首要敵人;小說不僅用歷史的事實(德帝國主義在山東強修鐵路、槍殺民眾……),啟發人民的反帝愛國覺悟,還以日本帝國主義向我國進行政治侵略和軍事進逼的嚴重現實(日軍艦在T城后海的游弋,日軍砸報館、燒黨部……),來激勵人民抗日救亡的斗志??梢哉f,在第二個十年長篇小說園地里,《山雨》較早地發出了抗日救亡的呼聲。象《山雨》這樣非常明確地把反帝同反封建、把農民問題同民族救亡問題結合起來描寫,在同時代的長篇小說中是少見的。這正顯示出《山雨》的思想深度和時代特色。
《山雨》的另一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奚大有這一典型形象。
奚大有是舊中國農民的一種典型人物。他勤勞質樸,憨直保守,“是一個最安分,最本分,只知道赤背流汗干莊稼活的農夫”,甚至連袋煙都不會吸。土地是他的命根子。他想靠自己的規矩本分的勞動,維持著全家有吃有穿的生活,過個安穩日子。然而,如此老實安命的農民卻備受侮辱,屢遭苦難。他到鎮上賣萊,兵大爺少給八個銅子,他去講理,竟遭打罵拘押,花了五十元錢才出來。這次屈辱使他隱約地感到,自己過去憑力氣吃飯那一套想法,怕是不能長久了。后來,為了還債,交預征的錢糧,出“辦學捐”,加上奚二叔吐血治病,不得不忍痛賣掉二畝半祖業地。父親死后,他開始無心種地,漸漸貪酒,性子也變得暴怒了。他“覺得往后的日子大約沒得鄉下的安分農人過的”。
奚大有的性格是在痛苦的教訓中和先進思想的啟示下不斷發展的。作者從社會環境同人的內在聯系中,通過一系列事件描寫了他的思想變化的歷程。他的膽子逐漸變得大起來了。在當推夫的途中,他竟敢同徐利一起裹脅了兩個大兵,搶走槍支,從一、二百里外帶著許多名伕子逃回來。他明明有病,偏要出工修公路,以致陳莊長也擔心他會出事,而暗中嚴加提防了。
在奚大有思想性格的發展變化中,最中心的問題是拋棄對土地的依戀(“靠地吃飯”),而另作打算。的確,在陳家莊年輕人中奚大有依戀土地的觀念最為牢固,因而他拋棄這一觀念也最遲最難。作者通過同徐利、宋大傻、杜烈等形象的對照,突出了奚大有“安土重遷”性格的頑固性。這同他的經濟生活地位及所受的家庭環境影響有密切關系。王統照懂得農民的傳統思想性格的特點,他把這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寫得很曲折,很細致,很有層次,合情合理,令人信服。這種描寫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農業大國里是極為典型的,顯示了王統照現實主義藝術的巨大概括力。
奚大有離開家鄉另作打算,標志著他的開始覺醒。但作者并沒有讓這一人物止于破產,終于嘆息,而進一步把主人公推向新的生活斗爭,提到新的思想境界。小說寫奚大有進入T城以后,受到杜氏兄妹和祝先生的啟發,開始認真思索社會人生問題,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從杜氏兄妹的許多話里,“他才漸漸知道為什么人家(指日本工廠)肯花一天萬把塊大洋的工錢;為什么自家的鄉村是那樣的衰落;為什么抵抗不了外國貨,與外國人老是欺負自己人……?!鞭纱笥胁煌隰斞浮豆枢l》中的閏土,不同于茅盾《春蠶》中的老通寶,不同于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破氈帽朋友,不同于洪深《香稻米》中的黃二官,他的生活道路概括了更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他的思想性格中更多一點時代的“亮色”。他代表著舊中國一代農民的苦難和開始覺醒的歷史。
《山雨》在藝術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它結構完整嚴密,清晰洗練。為了能有力地從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中展現北方農村崩潰的過程,描寫農民不得不離開農村另作打算的趨向,揭示主人公奚大有逐漸覺醒的歷程,《山雨》采取了縱式結構的寫法。作者以奚大有的活動為主線,把城鄉中有關的人物串連起來,把有關的生活材料組織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小說是由幾個帶連續性的中心故事構成的:鎮上關押,強派學捐,旱災祈雨,土匪騷亂,出兵差,強修公路,敗兵洗劫……這些故事各具特色,從不同的側面繪成了中國北方農村崩潰的圖景,勾勒出農民的苦難史。這些故事緊緊圍繞著主人公奚大有的經歷展開,他活動在這些事件里。通過奚大有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真實具體地展示了農民的苦難,而一連串的苦難又一步步推動著奚大有思想的變化。從奚大有寫廣闊的北方城鄉現實,又從廣闊的北方城鄉現實寫奚大有,兩者交互輝映,相輔相成,體現了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有機統一。
《山雨》前大部分著力寫農村生活,從二十二章起轉向寫城市生活。這后幾章,有助于突出小說的反帝愛國思想和樂觀主義精神,加強“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有助于描寫主人公的成長,把“農民的自覺”展現得更充實、更鮮明一些;同時,交代了人物和故事的結局,使情節有頭有尾,完整縝密。奚大有這個破產的農民流入城市,成了無產階級的后備軍。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如剛毅剽悍的徐利最后被殺害,個人反抗的悲劇道路寫得頗為清晰完整。陳宜齋這個善良馴順的老人帶著官兵的皮鞋的傷痕慘然死去,大伙滿懷哀痛把他埋葬,小說由此完成了對命運觀念和馴從哲學的批判,深化了描寫農村崩潰的主題。吳練長這個陰險狡詐的官僚豪紳,雖然在大革命時期受到沖擊,但隨著蔣介石集團的叛變又重新上臺,繼續成為把持地方大權的顯貴。他的行狀暗示出大革命前后的風云變幻。奚大有回鄉探親一章寫得深切感人,既表現了他對鄉親們的戀念,又突出了鄉村生活的每況愈下,在結構上還起著聯結前后、交代人物“后事”的作用。
《山雨》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作者善于以藝術的彩筆,描繪北方農村的社會風習。那農屋里盤著的土坯坑,那攤出的金黃色的煎餅,那隆冬臘月農閑季節人們聚集在地窖里編席的情景,那成群結隊的手推二把車子……,所有這些,都顯示出北方農村的鮮明特色,極富于山東農村風味。尤其是作者相當突出地勾勒了北方農民的習性和心理狀態。齊魯舊邦的農民質樸厚重,雖拙于口舌,懷里卻揣著一顆熱誠的心。窮鄉親們都在痛苦里打滾,在死亡線上掙扎,然而那耿直的氣質,那相互關照、彼此救助的傳統美德,卻不時煥發出動人的光彩。蕭達子拖著病體趕太平車送大有,他們那淳厚、真摯的情懷,寫出了北方老鄉親的肝膽。他們是顯得保守拙愚,但為著反抗壓迫,尋求活路,也會奮然而起,豁出命來,表現出北方農民的硬氣。
《山雨》的不足是,杜氏兄妹和祝先生的形象寫得單薄,缺乏血肉。與前面的大部分章節相比,后幾章顯得粗疏,不夠生動厚實(當然也有寫得很成功的地方,如對奚大有返鄉的描寫),地方色彩顯著地減弱了。有的語言比較艱澀呆滯,不夠流暢,個別句子太長,顯得拖沓。不過,這些弱點和缺點同成就相比,是極為次要的。
《山雨》是“五四”以來反映北方農村崩潰現實和塑造農民形象的力作。小說出版后,吳伯簫把《山雨》和《子夜》聯系起來評論,認為“一寫中國農村的破產,一寫城市民族資產階級的敗落”,稱1933年為“子夜山雨季”(《劍三,永遠活著》)。茅盾指出:“長篇小說《山雨》,在目前文壇上是一部應當引人注意的著作?!薄暗浆F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看見過第二部這樣堅實的農村小說?!?《王統照的<山雨>》)的確,《山雨》寫得深刻厚實、質樸有力。它歷史地具體地再現了二十年代我國北方農村現實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傾向性和真實性、內容和形式取得了較好的統一,是三十年代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趨于成熟的一個標志。并且代表了王統照的最高創作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著力描繪中國北方大動亂大變動中的社會風貌,這一創作意圖除《山雨》外,還在一些短篇小說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梢赃@樣說,后者是對前者的一種豐富和補充。這些短篇從不同的側面,勾勒出一幅幅捐苛稅重、兵匪如毛、破敗凋零的可怕圖景。從鄉村中吃粉筆末的教員,到仗著手藝過活的鐵匠,到靠種地吃飯的農民……無不在生活的驅使下走向苦難、絕望以至鋌而走險的絕路。面對著這災難頻仍的黑暗現實,農村中的老一代和年青一代都在經歷著巨大的震蕩和深微的變化。鐵匠老郭對生活失去了進取向上的意志,狂喝濫賭,過了初一不想十五,竟把流著兒子血汗、作為全家生命的土地典當了,兒子于是操起菜刀殺了父親?!陡缸印匪鶎懙谋瘎」适?,象一面鏡子,既照出了社會現實的黑暗,也映出了農民心理的巨變,并顯示出統治農村幾千年的倫常關系急劇地土崩瓦解了。自然,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王統照還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此作出更深透的剖析,但他確實藝術地展示出,破敗動亂的舊中國農村已經變成一座一觸即發的火山,推翻舊社會的喪鐘已經響了,舊的傳統觀念已經趨于破產,年青一代中正在萌發著反抗的情緒,并且開始見之于行動了?!段迨分械男∽?,作為新一代農民的一種代表,他不象他父親老蒲叔,循規蹈矩,忍辱屈從,而是有膽有識,勇敢堅韌。當災難襲來時,他一個人一桿土造槍,硬是頂住了土匪的圍攻。生路斷絕了,他在深夜里扛起槍走上反抗的道路。這表明,三十年代中國的青年農民已不再是順從命運、任人宰割的奴隸,他們開始覺醒、抗爭了。把王統照這些短篇同茅盾的“農村三部曲”,葉紫的《豐收》 《火》,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放在一起,會清楚地看出,中國農村的北方和南方,有著一樣的黑暗現實,近似的反抗動向。
王統照為什么要著力描繪大動蕩的社會風貌及其在農民心理上的投影?他說:“我特為表現這些真正‘老百姓’的性格,習慣,與對于土地的強固保守心理,以及因此心理不獲正常發展反激出難于補救,難以解釋的蠻橫行動,借以映射出中國各地的不安狀態……百分之八十在舊傳統下掙扎生活的農民,他們的思想,行動,終究是這個東方古國的不可漠視的動力。以幾十年來外力橫侵,政失常軌,軍匪交斗,災難并至的演變,遂致無數原是聽天任命勞多酬少的‘老百姓’,死亡流轉,自救不暇,已經是極為嚴重的情形……未來危難,殆可預想。因此,我在文藝作品中著力于農民生活的剖解,從微小事件上透出時代暗影的來臨。這等啟示不止從表現上在意,確實希望細心讀者對此重大問題,因文藝的感發能予以縝密思考。這是我那些年寫成幾個長短篇小說的集中觀念?!?《銀龍集·序》)在我國新文學史上,能以這樣的歷史自覺性來反映二、三十年代的北方農民生活,能以這樣的廣度和深度來描寫當時的農民問題,是并不多見的。
從著重描寫個人對“愛”與“美”的理想的追求與幻滅,到主要記述身邊瑣事和內心愁苦,再到盡力描繪北方農村崩潰、農民的痛苦和掙扎,從空靈浮泛,到沉郁哀傷,再到堅實樂觀,標志著王統照思想的發展和創作的演進。他沖出狹小的個人生活圈子,將視野擴展到社會的動蕩,階級的對立,民族的危亡。他力求寫出“血肉模糊,糾紛困苦的時代”,預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征兆,期待人民沖破舊傳統的禁錮,在火與血的斗爭里走向新生。對人生更加執著,對社會的批判愈加有力,抗爭的意志更加強烈,渾厚悲壯的風格愈加突出,這就是本時期王統照堅定地沿著現實主義道路前進的顯著特點。
在民族存亡之秋
“九一八”以后日趨深重的民族危機,引起王統照的極大關注,激發了他的抗日愛國熱忱。1935年12月,他具名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936年6月,參加中國文藝家協會;10月簽名于《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并力求把《文學》月刊辦成救亡御侮的重要陣地?!鞍艘蝗焙螅虾S為“孤島”,王統照幾次準備和朋友一起南下,終因眷屬在滬,自己又身患重病,未能成行。此間,青島淪陷,日偽以沒收其觀海二路住宅及全部藏書相要挾,王統照置之不理,表現了堅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立場。從1938年起,他先后在上海音專、暨南大學任教授,主講中國文學。1941年底,暨大內遷后轉入開明書店任編輯。
抗戰初期,為了適應戰時形勢的需要,他放下了小說,大量地寫作詩歌和散文,先后創作、出版了抗戰詩集《橫吹集》、《江南曲》,散文小品集《繁辭集》等。
王統照的抗戰詩歌,熱情澎湃,基調昂揚,呈現出新的思想特色。正如臧克家所說:“面對著全國人民在共產黨號召領導下奮起抗日的偉大歷史局面,詩人在以前詩篇中時常流露的那種感傷凄惋的情調一掃而空,代替它的是激昂、奮發和樂觀自豪的情感?!?《王統照先生的詩》)他懷著無比的憤怒,控訴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多少家庭永打成離散,/多少兒女都被挑上槍尖,/多少樓閣在火光中一霎消散,/多少田野把收獲丟在一邊?!碧栒偃嗣瘛耙獡羲殍F爪,以血還血,作一次徹底清算!”(《上海戰歌》三)祖國的災難是深重的,但詩人堅信:“中華,她不會永埋黃土?!倍〞蟆傍P凰展開她火樣羽毛”。(《我們有太多的孩子氣》)收入《江南曲》中的《你的靈魂鳥》更是名噪一時的佳作,在上海青年學生中廣為流傳。“不要讓黑暗阻礙了你,/有多少燭光在半天輝耀。/不要驚惶狼狗的嗥叫,/陰影中當心毒蛇的圍繞。/更不必震怖這空前風暴,/在你頂上,有你的‘靈魂鳥’!”詩中有忠誠的告誡,有熱情的期許,洋溢著不可侮、不可折的精神力量。王統照的抗戰詩歌激情滿懷,豪邁堅定,富于浪漫主義色彩,是抗戰詩壇的可貴收獲。
《繁辭集》收入散文小品五十四則,最初以“煉獄中的火花”和“繁辭”為總題,連載于1938年柯靈編輯的4至9月上海《文匯報·世紀風》,署名“韋佩”、“默堅”。它以振奮民族自衛、團結御侮精神為中心主題,把敘事、議論和抒情緊密地結合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有時借助先哲的一段名言,展開議論,生發真理(《把他們的風帽推開》、《理智與暗影》),有時攝取公眾輿論中的或一問題,緣事析理,開掘出人生的哲理內涵,力圖用深邃蘊藉的智慧之光去燭照人們的心腑(《郁熱中的語聲》、《道德觀念》)。其主旨是鼓舞、激勵人們在民族存亡之秋團結奮斗,自強不息,救國圖存。在藝術上,《繁辭集》較少有《烈風雷雨》式的吶喊呼喚,而大多顯得含蓄深蘊,抒情有了明顯的節制,理性的色彩顯著加強。散文小品的語言更為精練、優美,民族化的特色更為突出?!斗鞭o集》所呈現出來的動人風姿,在當時即引起了文藝界的注目。1939年1月2日《文匯報·世紀風》刊文指出:“以哲理的散文,來出現在‘孤島’的文壇上,而有著很豐滿的收獲時,是韋佩和默堅先生的兩篇連載: 《煉獄中的火花》和《繁辭》”,“通過凝練的文筆和思想的渲染,無論如何足以啟發和傳導一般讀者走向一個堅定的前途?!薄霸凇聧u’上,這些是難得的洗煉的詞章,有著和諧底節奏,有著深遠而堅韌的力!是富有哲理和詩意的散文?!?br>
“孤島”后期,特別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形勢十分險惡,日偽勢力更加猖獗。在這段艱難困危的時期內,王統照化名“王恂如”,住法租界白俄公寓,杜門輟筆,深居簡出,偶與過從者,不過鄭振鐸、王伯祥、郭紹虞、唐弢、柯靈等幾位摯友,但也須乘夜往來,或破帽遮顏。全家生活頗為拮據,僅以開明書店編輯名義領取些微薪俸,有時不得已則鬻書典衣。生活如此清苦,但屢囑家人:寧窮餓而死,決不屈節事敵。
由于形勢的險惡,作家失去了暢所欲言的可能,但愛國之志不屈,抗爭之力猶存。他審慎地選取著斗爭的方式和方法。1941年6月,短篇小說集《華亭鶴》出版,署名“盧生”,收《母愛》、《淚與翼》、《新生》、《華亭鶴》四篇小說。1943年7月至1944年6月,應柯靈之約在《萬象》連載長篇小說《雙清》 (上部),署名“鴻蒙”。從這些小說中可以看出王統照那種在寂寞中燃燒的抗敵愛國精神。小說《華亭鶴》寫一個深懷民族感情的老人朱老仙的形象。他雖風燭殘年,猶深明大義,毅然把安逸富貴、父子之情置于國家民族之下。他對獨生子在國難當頭時投機善變的政客行徑懷有深沉的憂慮和高度的警惕,并進行了有力的譴責和警告,朱老仙還回絕朋友讓他晚年安享清福、莫明是非、不計國事的勸說。這種重操守、明大義的骨氣,對戰亂中的人們是一種有益的啟示。《雙清》主要以二十年代后期新舊交替、風起云涌的省城濟南為背景,塑造了一雙保持著冰清玉潔的品格的奇人形象。淪落風塵,該是女兒們最不幸的遭際,但笑倩姑娘獨能在猥褻骯臟的花街艷巷保持一顆純潔向上、愛憎分明的心,周旋于豪紳軍閥而不沾染其穢風敗行。仕途失意,恐怕是一般讀書人最大的苦惱,但笑倩的義父高大先生后半生卻辭謝名利、甘心在偏僻的鄉間當一名抱甕灌園的老叟。作者塑造這雙清人物,其用心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在大敵壓境、舉國涂炭的大時代里,作為一個中國人,至少要有一顆愛國家愛民族的心,要保持獨立不倚、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骨氣。這正是作者愛國情懷和正直人格的曲折坦露。
抗戰前后期上海環境的逆轉,促使王統照的創作風格明顯地經歷了從熱情吶喊到深沉喟嘆、從明朗熾烈到曲折委婉的變化?!度A亭鶴》中的多數作品,或借助于神話式的想象,或通過對母愛的贊美,來譴責不義的戰爭,暗示性相當強,在浪漫主義的格調中交融著象征主義的意味。這是時代的反映,也是作者早期藝術特質的繼續和發展。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1945年7月,波茨坦會議后,抗戰勝利的大局已定,王統照遂自上海秘密返回青島,仍化名王恂如,在齊東路租房居住。8月日寇投降后,又返回觀海二路舊居,這時,由于敵偽的搶掠,原有書物,蕩然無存。這年末到次年春,作家在屢辭不獲的情況下,勉強答應為青島《民言報》編文藝副刊《潮音》 (共出29期)。1946年夏,應聘任山東大學教授。翌年6月,青島地下黨領導了以山東大學學生為主干的反饑餓運動,游行市區,震動全市。在游行的前一天籌備會上,山東大學中的進步學生與國民黨三青團骨干分子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教授中僅有少數人敢于公開支持學生的革命行動。王統照就是其中一個。他挺身而出,旗幟鮮明地表示:“學生的行動是正義的,誓做你們的后盾?!贝撕筮\動遭到鎮壓,王統照也被當局解聘,在家賦閑。
從抗戰勝利到青島解放的幾年間,是王統照創作的又一個沉寂期,短篇小說僅有三、四篇?;虬懨耖g藝人的不幸遭遇,寄托對戰亂歲月的憎惡(《“小天分人”的生與死》);或嘲諷敗落紳士一家在艱窘生活中強作闊綽、攀附權貴的無聊行徑(《灰脊大衣》);或借助戰國時期的故事,抨擊統治階級的腐敗和丑惡(《狗矢浴》)。這時期所寫的為數不多的散文,有的是對文壇同輩的懷念(《憶老舍》),有的是對遇難病逝朋友的哀悼(《丐尊先生故后追憶》、《追懷濟之》、《悼朱佩弦先生》)。這些散文寫得情真意切,哀婉動人。通過記述交往印象,既再現出摯友的音容笑貌,舉止品格,又映襯出作者的真誠樸實、厚重嚴謹的精神風貌?!渡⑽脑娛隆穭t別具一格。它通過談神說怪,言草話木,曲折地表現出對黑暗和邪惡的嫉恨,對光明和正義的禮贊。奇異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濃郁的抒情,交融在一起,帶有鮮明的象征色彩。
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給閑居在仍被美蔣反動勢力控制的海濱城市的王統照以有力激勵和鼓舞。1948年底,他在憶老舍和聞一多的詩歌中寫道:“風云關山再歲暮,鴻鈞氣轉待昭蘇?!北磉_了他對光明和勝利的期待。1949年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派地下工作人員持鄭振鐸自香港轉來密信,迎王統照赴解放區。行至滄口,因戒嚴未能通過。返回寓所,以待解放。
為新中國的文化藝術事業奮斗
1949年6月2日,青島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王統照欣喜若狂,屢作詩文贊頌祖國的新生。6月底,赴北平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得到毛澤東同志的接見,周恩來同志親為題字,他當場賦詩,贊頌大會(《文代大會頌》)。會上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返青后,就任山東大學教授兼文學系主任。1950年3月,赴濟南,先后出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委員、文教廳副廳長、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1954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員及濟南市主任委員。
解放后,王統照精神奮發,心情愉快,不論工作、生活,他都感到滿意。在工作中,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抱病堅持。1954年秋,他赴京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會剛結束,便不顧病累,立即率山東代表團去上海參加華東區戲曲會演。由于過度疲勞,在滬病倒,住院半年。病未痊癒,即出院,回省后又積極投入工作,表現了極高的政治熱情。
王統照雖是黨外人士,但并不自外于黨。在工作中,他認真領會黨的意圖,努力貫徹黨的文化方針政策,在發展地方戲曲、清除反動淫穢荒誕圖書、擴大社會主義文化陣地、創辦山東文學刊物、組織文藝隊伍、繁榮文學創作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既踏實勤奮工作,又刻苦認真學習,是王統照解放后的一個突出特點。建國初期文藝整風中,他嚴于解剖自己,對自己幾十年的思想和創作進行了嚴肅的反省,使大家深受感動。后來,還多次按照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要求,自覺地檢查自己的文藝思想,總結自己的創作道路。還抽空赴莒縣、廣繞等地農村參觀訪問,從農民生活地位和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中受到教育和鼓舞。這些無不表現了一個老作家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的精神。
解放后,由于忙于緊張的文化領導工作,創作不多,僅有文藝隨筆八篇,結集為《爐邊文談》,于1957年出版。所寫的一百零二首舊體詩編入《鵲華小集》,自印出版。
1957年夏起,王統照病情逐漸加重,不能工作,但稍有好轉,即奮筆寫作。這年10月,作長詩《四十年前與四十年后》,熱情歌頌十月革命,歌頌中蘇人民友誼和導師列寧、斯大林。文筆之豪壯,詩情之澎湃,為許多文藝界人士所矚目。11月28日,病情加劇,搶救無效,于29日晨5時,病逝于濟南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終年六十歲。中共山東省委負責同志贈挽聯:“文藝老戰士 黨的好朋友”。公葬于濟南金牛山公墓,樹碑紀念。
王統照是我國現代有影響的進步愛國知識分子。他淳樸正直,謙誠厚重。在“五四”以來曲折起伏、尖銳劇烈的斗爭中,他不算激進,于斗爭的低潮期產生過苦悶憂傷情緒,但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堅持進步、主持正義的基本態度是鮮明而一貫的。他強調文學“為人生”的社會使命,但又極為重視文學的特點。他把忠誠的創作態度,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和藝術美,當作文學創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他指出:“我對寫作態度只知忠肅!非心所感,非力所及,矯飾,虛妄,步趨時尚(時尚不是盡無可取,但被‘有所為而為’之故造成時尚,又在此‘時尚’之下,強模作品,便無價值),確非一個正直作者所能落筆。”(《銀龍集·序》)“藝術的巧妙,于文學的風格,趣味,美麗上,實有重要的關系,凡是藝術作品,沒有一種可以少卻這種條件的。”(《近來的創作界》)“一切的藝術,所以有永存的價值的,全在于美的表現中,涵有真理的啟示的全體?!?《泰戈爾的思想與其詩歌的表象》)王統照這種傾向性、真實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主張,是值得重視的文藝思想,也是他取得創作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統照是有成就的小說家。他一生寫有八十多個短篇和五部長篇。這些小說題材廣泛,人物多樣,其中有農民、工人、乞丐、妓女、知識分子、官僚、地主、警察、僧道、隱士……特別在描繪北方農村生活畫面、勾勒山東動亂崩潰現實方面,成就尤為卓著。他的小說成就是不平衡的,有呆滯生澀、不夠暢達的缺點,但相當多的部分是頗具特色的。既有詩情濃郁、哲理深蘊、文辭華美的浪漫主義作品,也有刻畫細膩、描寫深切、堅實嚴謹的現實主義力作,還有朦朧含蓄、曲折委婉的象征性作品。王統照堅持了創作方法的開放型和多樣性,注意到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的吸收和融和。
王統照是有特色的散文家。他出版過七本散文集。這些散文有的昂揚奮發,有的細膩柔美;有的哲理深微。他長于敘事狀物,也長于寫人抒情,好似色彩鮮明的風景畫、風習畫、人物畫,耐人玩味。阿英說:王統照的“小品文不但有這樣的‘熱情’這樣的力,且是一種詩的,無論在那一篇里,都反映了作為詩人的王統照的精神,飛躍著,馳騁著,那非常豐富縝密的想象?!薄八幸环N駕馭文字的能力,他能以驅使許多加強文字的力,表白他內心的所要發泄出來的情感的語匯,使它們自然的,嚴密的,緊湊的,集合起來,這也是很多小品文家所辦不到的。”(《王統照小品論》)
王統照是知名的詩人。他出版的五本新詩集,寫的近千首舊體詩,從多方面描寫了舊中國的黑暗現實和人民痛苦,記錄了時代的憂憤和變革,跳動著詩人關注現實、向往光明的脈搏。他嘗試用多種形式寫詩,力求把西方詩歌的一些體式、表現手法融化于新詩。他的嘗試雖然并不是很成功的,但從新詩發展的歷程看,這種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王統照是青年作者的良師益友。他在自己所主編的報刊中,重視發現新人,發表新作。還熱心為青年作者改稿寫序,推薦作品。1933年,他為當時還是山東大學學生的臧克家集資出版詩集《烙印》,并充當發行人。抗戰初期吳伯簫從山東撤退轉赴延安前將一部書稿(散文集《羽書》)托他接洽出版。王統照在戰火頻仍、條件極為困難、又與作者久失聯絡的情況下,仍設法為之出版。王統照這種熱誠地培植新生力量的事跡與精神,引起了同輩和后輩人的敬重。
王統照從事文學事業的精神及勞績永在。
注釋
附錄一 王統照主要作品目錄
《一葉》(長篇小說),商務印書館1922年10月初版。列為文學研究會叢書。
《春雨之夜》 (短篇小說集),商務印書館1924年1月初版。列為文學研究會叢書。
《童心》(詩集),商務印書館1925年2月初版。列為文學研究會叢書。
《號聲》 (短篇小說集),上海復旦書店1928年12月15日初版。
《黃昏》(長篇小說),商務印書館1929年4月初版。列為文學研究會叢書。
《霜痕》(短篇小說集),上海新中國書局1932年9月初版。列為新中國文藝叢書。
《山雨》(長篇小說),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9月初版。
《片云集》(散文集),上海生活書店1934年10月初版。列為創作文庫之十二。
《這時代》 (詩集),1934年自印。
《青紗帳》(散文集),上海生活書店1936年10月初版。列入小型文庫。
《夜行集》(詩集),上海生活書店1936年11月初版。
《春花》(長篇小說),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12月初版。列為良友文學叢書第34種。
《橫吹集》(詩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8年4月初版。列為烽火小叢書第3種。
《歐游散記》(散文集),上海開明書店1939年5月初版。列為開明文學新刊。
《繁辭集》(散文小品集),上海世界書局1939年7月初版。署名容廬。列為大時代文藝叢書。
《去來今》(散文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1月初版。列為文季叢書之九。
《江南曲》 (詩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4月初版。列為文化叢刊第6集第16冊。
《華亭鶴》署名盧生(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分社1941年6月初版。列為文學叢刊第7集第16冊。
《銀龍集》 (短篇小說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8月初版。
附錄二 王統照研究論文簡目
東方未明(茅盾)《王統照的<山雨>》,1933年12月1日《文學》1卷6號。
阿英《王統照小品論》,1934年11月15日《社會月報》1卷6期。
臧克家《王統照先生的詩——<王統照詩選>代序》,1958年3月25日《詩刊》3月號。
田仲濟《王統照小說的現實主義精神》,1959年9月山東人民出版社《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精神》。
田仲濟《淳樸的性格 凝煉的風格——<王統照文集>序言》,1980年6月《柳泉》創刊號。
楊義《王統照小說新探》,1982年9月《新文學論叢》3期。
(以上研究文章均收入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王統照研究資料》)
上一篇:熊佛西人物簡歷簡介及文學代表作品介紹
下一篇:王西彥人物簡歷簡介及文學代表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