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火火闖九州
——歷史上的梁山泊農民起義
長篇小說《水滸傳》開篇即道:“水滸寨中屯節俠,梁山泊內聚英雄。細推治亂興亡數,盡屬陰陽造化功。”施耐庵在書中塑造了108位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的英雄好漢形象。其中,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黑旋風李逵等人物的故事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深入人心。歷史上確有宋江其人,也確有梁山泊起義之事,不過這一百單八將卻不一定都能從歷史中找到原型。
反上太行山
《水滸傳》中說,宋江和他的兄弟們不堪忍受官府的欺壓,相繼反上梁山,豎起“替天行道”的杏黃大旗,逐漸聚集起10萬人馬,成為山東地區實力最雄厚的“草寇”。宋江的大名還上了宋徽宗的屏風,位居“四大寇”之首。可見,梁山泊起義軍確實成了當時統治者的心腹大患。
而事實上,宋江起義最早不是在梁山泊,而是在如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太行山地區。最早去山上落草的人物,不是《水滸傳》中寫的白衣秀士王倫和杜遷、宋萬三人,而是楊志、李進義、孫立等12人。
《大宋宣和遺事》中記載,楊志與李進義、孫立等12人結為異姓兄弟,一同去太湖等處服勞役搬運花石綱(中國歷史上專門運送奇花異石以滿足皇帝喜好的特殊運輸交通名稱。北宋徽宗時,“綱”指一個運輸團隊,通常10艘船為一“綱”)。楊志為了等候孫立而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盤桓,因賣刀起糾紛而殺人,被發配衛州牢城。孫立得知后,帶著其他10位兄弟在黃河邊上劫了楊志,殺了防送公人,一行12人去太行山落草。后來宋江、晁蓋等人也紛紛上山參加起義,出現了36位頭領,以宋江為首。這大概就是《水滸傳》中“三十六天罡”的最早原型。他們在太行山活動的時間并不長,很快進入京東地區(今河南開封以東),占據了梁山泊。
轉戰梁山泊
梁山在今山東省梁山縣,曾名良山。山南有巨野澤,東南有南旺湖,周圍地勢低洼。五代時期,黃河曾多次決口,注入梁山附近的湖泊,將大大小小的水面連成一體,于是形成了方圓八百里的大湖泊,亦即梁山泊。
北宋末年,宋徽宗設立“西城括田所”,本意是將逃亡戶和無主土地收歸國有,實際操作中,卻使很多民田成為搜刮目標。將近千萬農民失去土地,衣食無著。被括的土地名為“公田”,實際上卻成了權貴人家的私有財產。同時,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向遼、西夏交納“歲幣”(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官府對百姓加重盤剝。梁山附近的百姓要想進入水泊捕魚、采藕,必須交納捐稅,否則要遭到重罰,這大大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負擔。官府對百姓肆無忌憚的盤剝,成為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
這一時期,梁山泊周圍大大小小的起義不在少數。《宋史》中記載這一段歷史時,常用的語匯是“多盜”。“盜賊”們早出晚歸,在湖泊深處的漁船上藏身。湖中蘆葦叢生,島嶼林立,地勢險要。官兵們雖奮力圍剿,但面對茫茫水泊易守難攻的地形和來無影去無蹤、連名籍都沒有的起義軍,收效并不明顯。地方官只好用殘酷的手段肅清“盜賊”,鎮壓起義。百姓即便是犯了小偷小摸這樣的過錯,都要被挑斷腳筋。在大量義軍士兵被殺的情況下,小規模的起義才稍稍減少。
然而,表面上暫時的平靜掩蓋了深層益發尖銳的矛盾,更大規模的起義處在醞釀之中。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帶著軍隊在梁山泊舉起義旗。起義軍以流動作戰為主,足跡遍布山東、河北、江蘇等地。不過經過歷代藝人和小說家的演繹,人們一聽到“宋江”這個名字,最先想起的還是梁山泊。
起義爆發后不久,宋徽宗便詔令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提刑官圍剿起義軍。但北宋軍隊戰斗力低下,宋江又謀略過人,手下的士兵強悍勇猛,所以這次征剿不但沒有達到朝廷的目的,反而使起義軍威名遠揚。此后,宋江并沒有將梁山泊作為自己的根據地,而是“橫行齊魏”,轉戰于山東、河北一帶。他率眾攻打河朔(今山西、河北和山東部分地區),在山東西部與北部之間攻城略地,攻陷十余郡,聲勢浩大。官軍對此毫無對策,沒有人能阻擋他的攻勢。宋江的起義軍雖然人數不多,卻逐漸擴大了影響。
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宋江離開山東,取道沂州(今山東臨沂)南下,進入江蘇境內作戰。翌年,起義軍經過激烈的戰斗,占據楚州(今江蘇淮安),由楚州入海,并沿海北上進入海州(今江蘇連云港西南)。在戰斗中,宋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指揮才能,表現出身先士卒的作戰精神。難怪元代陳泰在《江南曲序》中贊他道:“宋之為人,勇悍狂俠。”
俯首受招安
《水滸傳》中說,宋江一心向著朝廷、拼命爭取招安機會、賣友求榮。他曾在《滿江紅》一詞中寫道:“……中心愿平虜,保民安國。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這種希望招安、甘愿為朝廷效力的心跡還曾遭到兄弟們的反對。而歷史上,宋江和他的起義軍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投降了朝廷。
宋江帶領起義軍進入海州后,分析了官兵的守備情況,決定從海上發起進攻。他們先在海邊劫奪了10余艘大船,裝載了自己獲得的戰利品。這一切被剛剛出任海州知州的張叔夜偵察得知,他于是招募一千多名敢死隊員,在城池附近設下埋伏,然后派遣一小部分士兵到海邊引誘起義軍作戰,并在海邊埋伏下精兵。戰斗開始后,海邊的伏兵抓住時機縱火,焚燒了起義軍的船只,截斷了他們的退路。義軍士兵聽到這個消息,人心惶惶,斗志全無,亂了陣腳。張叔夜設下的另一路伏兵趁勢發起全面進攻,大敗義軍,并俘虜了義軍的副將吳加亮(疑為《水滸傳》中吳用的原型)。宋江一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也就是受了招安。
其實北宋朝廷早就想招安宋江和他的起義隊伍了。早在宣和二年(1120)時,戶部尚書侯蒙就曾經上書說:“宋江和他的軍隊橫行齊魏,幾萬官兵也沒辦法戰勝他,他一定有過人的才能。現在青溪又出了造反的人(即方臘),不如赦免宋江的罪過,讓他征討方臘來為自己贖罪。”宋徽宗夸獎侯蒙是忠臣,派他擔任東平府的知府,前去招安宋江。不料侯蒙尚未赴任就病死了,招安這件事就擱置了下來。一直到張叔夜在海州打敗宋江,招安才變成了現實。
北宋末年人李若水在《忠愍集·捕盜偶成》詩中,這樣描述宋江受招安:“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驚愕。”可見,宋江和他的軍隊歸降朝廷,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只是,這“三十六人同拜爵”,歷史上卻沒有明確的記載。
《水滸傳》中說宋江接受招安后,先征討遼國,可是徒勞無功,又先后平定了田虎、王慶以及方臘的叛亂,卻導致損兵折將,自己也落得一個被朝廷鴆死的下場。史實中對此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人認為宋江只參與了平定方臘的戰斗,有人認為宋江受招安后再度叛亂,從而遭到鎮壓。總之,宋江就像一個謎,自從歸降朝廷后,他和他的兄弟們就從歷史上失去了確定的身份。
梁山泊“滄海”變“桑田”
《水滸傳》中這樣描寫梁山泊:“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遙天……”水勢浩渺,蘆葦叢生,當地居民以打漁為業。史書記載,梁山泊水浪接天的現象是黃河泛濫的結果。黃河給梁山泊帶來的,除了水源,還有源源不斷的泥沙。梁山泊地勢低洼,泥沙便在此沉積下來。再加上歷代政府對黃河決口加以治理,水源也逐漸中斷。這都導致了梁山泊水面逐漸縮小。至清朝時,原來方圓八百里的水泊僅剩下方圓十里的規模。如今,水泊和連天蘆葦蕩然無存,梁山泊幾乎已無跡可尋。
上一篇:風流倜儻的背后——悲情才子唐伯虎
下一篇:魔高一丈——科舉舞弊與反舞弊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