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巧奪天工,人間瑰寶—景德鎮瓷器文化·明代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銷路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合并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這是說明產量大,銷路廣。從品種和質量來說,景德鎮的青花瓷是全國瓷器生產的主流;以成化斗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永樂、宣德時期銅紅釉和其他單色釉的燒制成功,表明了當時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術水準。
明代洪武時期,青花瓷器的需要量已經很大,除了民用,官用量極大。明王朝在洪武二年就已規定“祭器皆用瓷”(《大明會典》卷二○一)。另外,明朝政府在對入貢國的答贈中,也需要大量瓷器。例如洪武七年一次就賜贈琉球瓷器七萬件,十六年賜贈占城和真臘各一萬九千件(《明史·占城、琉球、真臘傳》)。洪武時瓷器的一般特征是青花色澤偏于暗黑,這可能是由于當時戰爭環境,中斷了進口青料而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洪武的青花瓷器在圖案裝飾方面,開始改變了元代層次多、花紋滿的風格,而起向于多留空白;扁菊花紋使用較多,葫蘆葉的繪畫也不如元代那樣規矩。
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胎、釉制作,在元代及洪武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厚,是這一時期的特征之一。而青花色澤濃艷,藍中泛綠,這是宣德青花的共同特征。在制作風格上,這一時期改變了元代的厚重雄健而趨于清新流麗。盡管這時仍有較大的盤、碗等器,但很多是精致的器物,如精致、小巧而又不失端穩的永樂青花壓手杯,口沿外撇,拿在手中正好將拇指和食指穩穩壓住,這種精心設計的新品種,在當時就極受青睞。在大型盤、碗的制作上,永、宣時期,主要表現為整齊規格,變形極少。這說明了當時陶車制坯和燒窯技術的成熟程度。在圖案裝飾上,永、宣時期繼承了宋元的筆繪畫風而向著更秀麗、典雅的方向發展。紋飾以植物紋為主,如纏枝蓮、牡丹、薔薇、山茶等,象征長壽、吉祥的果實如仙桃、石榴等也經常出現。動物紋方面,除了少數的麒麟、海獸波濤外,主要是龍鳳紋。此外,也有松竹梅、仙山樓閣和嬰戲圖等畫面裝飾。
成化年間(1465—1487)御器廠的燒造量十分巨大。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成化間,遣中宮之浮梁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成化瓷器最主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燒制成功。另外,青花瓷也有一定的聲譽。成化青花以青色淡雅著稱。雖然其造型不如宣德青花那么多樣,但是,玲瓏精巧卻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在圖案的裝飾手法上,更趨向輕松、愉快,如婀娜的花枝和活潑的嬰戲圖等,都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當然,除了青色淡雅的典型瓷器外,成化青花也有較濃青色的,但是,胎薄釉白而青色淡雅是這一時期青花器的普遍特征。
弘治年間(1488—1505)的青花瓷器,從器型、裝飾和青料使用等各方面看,都是成化風格的繼續。而正德年間(1506—1521)青花瓷器,從色澤上說,有好幾種不同的類型。薄胎白釉而青色淡雅如成化風格的,已比較少見;典型的正德青花瓷器,是胎骨厚重,青花濃中帶灰的色澤為主。正德青花用料多樣,有平等青、石子青及回青等。正德青花瓷器,不僅在色澤上和成化、弘治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多數是胎骨厚重、釉色閃青,也和成化時不同。在圖案裝飾方面,正德青花器以波斯文作為圖案,盛行一時。
以使用回青料為標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個突出的階段。當然,嘉靖青花并不是全部使用回青著色,而是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配合使用的。嘉靖青花的色澤,一反成化的淺淡和正德稍濃而帶灰的色調,呈現一種藍中微泛紅紫的濃重、鮮艷的色調。嘉靖一朝單是官窯瓷器燒造的數量,僅從有文字記載的看,已達近六十萬件,再加上弘治以來“燒造未完者”三十余萬件,估計約百萬件,再加上民窯燒造,其數量將更為巨大。
嘉靖青花固然以其濃重鮮艷的色澤受到后世極高的評價,在器形及造形方面,嘉靖青花也有悅人之處。嘉靖青花瓷器,在器形上更趨多樣,除了各類餐具、陳設器及花盆、魚缸等日用器外,還有各種宗教供器。造型上,則仿古銅器的風氣,多呈古樸莊重。在圖案裝飾方面,除了以前各個時期所有的主要題材外,道教色彩的題材出現較多。總的說,嘉靖的器物帶有一種粗獷的面貌。
隆慶年間(1567—1572)青花瓷器的風格基本上是嘉靖青花的延續,回青料繼續使用,大多色澤鮮艷,這種風格,直到萬歷(1573—1619)早期,幾未改觀。萬歷中期以后的青花沒有嘉靖時那樣濃艷,其色調藍中泛灰,頗有沉靜之感,但多“青竭而粗惡不堪”。
除了青花瓷器,景德鎮工匠們在前人燒造陶瓷技術的基礎上,創制出了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彩瓷。彩瓷的出現,旋即使以往一貫占統治地位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同時也使某些歷史名窯,如浙江的龍泉窯和河北的磁州窯等從此陷于一蹶不振的地步。
南京明故宮出土的一件洪武白釉紅彩云龍紋盤,盤壁表面各畫五爪紅龍兩條及云彩兩朵,兩面花紋疊合為一,澄光透映。這樣精致的制作水平,代表了明初釉上彩的成就。這種紅彩瓷器,早在宋代,山西、河南地區的瓷窯就有較高的燒制技術。但是,由于那時瓷器的胎、釉都遠不及明代的細膩潔白,因此,在感受上就完全不一樣。而且,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云朵等紋飾圖案,也只有在明初景德鎮才出現。在整個明代,釉上紅彩的制作,幾乎沒有間斷。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首先應用“斗彩”這個名稱的,是成書于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先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斗彩……”。
成化斗彩瓷器,早在明代就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萬歷野獲編》說:“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郭子章《豫章陶志》則稱:“成窯有雞缸杯,為酒器之最。”成化斗彩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的新工藝。例如,明、清人特別欣賞的雞缸杯和高士杯、九秋印盒等。有的釉上彩色達六種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極鮮明。如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鵝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油紅,色重艷而有光;松綠,色深濃而閃青;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由于彩色品種多,在圖案設計上,可以根據畫面內容自如地配色。例如,雞冠的紅色,幾乎與生活中所見的雞冠一致,而葡萄的紫色,完全是紫葡萄的再現。當然,成化斗彩之所以成為一種名瓷,并不是單靠色彩多樣這一個條件,假使沒有成化時期精細的白瓷,而只是在青釉甚至青白釉的瓷器上,再多的鮮艷色彩,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而且,就成化白瓷而言,至少在薄胎這一點上,可說是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準。另外,為了襯托各種色彩的鮮艷程度,成化白瓷的釉色也和以前各個時期不一樣,它往往在白中閃牙黃,釉層較厚,給人以沉靜的感覺,也就更能顯出各種彩色的效果。
成化斗彩的高度工藝成就,經過弘治、正德兩朝,發展成為彩瓷史上又一新階段的嘉靖、萬歷五彩瓷器。嘉靖、萬歷時期的彩瓷,主要有兩種:一是以紅、綠、黃為主的純粹釉上五彩(包括各種色地的金彩);一是以青花作為一種色彩與釉上多種彩相結合的青花五彩瓷器。而習慣上的所謂典型的嘉靖、萬歷五彩,應該指這種青花五彩器。青花五彩瓷器的工藝,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結合。嚴格說,也應該屬于斗彩,是成化彩瓷發展的產物。但是,嘉靖、萬歷時期的青花五彩器和成化斗彩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嘉靖、萬歷青花五彩器上的青花,并不像成化斗彩那樣居于主要地位,而只是把青花用作構成整個畫面中的一種顏色。其次,嘉靖、萬歷青花五彩和成化彩瓷的不同,還在于圖案畫面有著明顯的差別。成化彩瓷的色彩鮮艷,但整個風格是以疏雅取勝,而嘉靖、萬歷的彩瓷則以圖案花紋滿密,色彩濃翠紅艷見長。
傳世的嘉靖、萬歷五彩瓷器,以蓮池鴛鴦、魚藻、人物、嬰戲和云龍、云鳳、云鶴、團鶴紋為主,配以山石、花果、荷葉及纏枝蓮、瓔珞、回文等輔助紋飾,濃厚、鮮艷的色彩對比,確實達到了極為華麗的地步。正如《明世宗實錄》卷一四○中所贊:“龍鳳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瓏務極華麗。”
上一篇:滇云文化·史學·明代云南史學的發展
下一篇:三晉文化·勃勃中興的山西商業文化·明清時代山西商業文化的勃勃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