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蝴蝶派之失
鴛鴦蝴蝶派又名禮拜六派(《禮拜六》是刊登這派小說影響最大的一種雜志),是現代文學史上滋生于上海的一個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它成型于清末民初,從興起到衰亡,持續近40年,全盛時期是五·四運動前后二十年,作品以小說為主。
鴛鴦蝴蝶派小說描寫的大部分是男女愛情故事,佳人和才子“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蔭花下,象一雙蝴蝶,一對鴛鴦一樣”(魯迅語),但它的內容又不僅限于此,還有社會、黑幕、娼門、武俠、偵探、歷史、宮闈等題材。這一派著名的作家是所謂的“五虎將”:徐枕亞、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鵑和張恨水,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所謂的“四大說部”:《玉梨魂》、《廣陵潮》、《江湖奇俠傳》、《啼笑姻緣》。其中張恨水的《啼笑姻緣》熔社會、言情、武俠于一爐,是這派作品中影響最廣的一部。
鴛鴦蝴蝶派的作品基本上以閑書或娛樂品的面貌出現,大致相當于我們現在的通俗文學,內容多寫市民階層的生活,決定了讀者也多是城市中人口比重最大的小市民。這派作者公開宣稱的寫作宗旨是游戲和消遣。娛樂性、消遣性和趣味性是這派作品的主要特征。在這種寫作思想的指導和影響下,該派不少作者主要是作為社會心理的采辦而寫作,追求文學的商品化,有的作品一味投合小市民中的某些低級趣味,躍入黃色作品的泥坑。如馮玉奇的小說,充滿了色情荒誕的毒素,文字庸俗甚至不通,而他的作品卻有一百五十余部。
不能否認,鴛鴦蝴蝶派是當時市民文學的一支。五·四前的文言文哀情小說詞藻多華麗、精美,五·四后改用白話文創作后,通俗、易懂、故事性強,在當時影響很大,二三十年代曾在新聞界、出版界、電影、戲曲等方面占很大優勢。一部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會黑暗、軍閥橫暴等社會現象,如《啼笑姻緣》。抗戰時有的作者還寫出了內容較充實、藝術上較進步的作品,如張恨水的《八十一夢》、《五子登科》等。但是,鴛鴦蝴蝶派的大部分作品由于消極娛樂的文學觀的影響,又局限于一定的題材范圍,不能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有些作品內容重復,甚至精制濫造。現代中國是一個風云突起的時代,這部分作者卻彈著“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的小調,消極地對待社會,對待作品。在人民開始覺醒的道路上,這些作品無疑起著麻醉和迷惑的作用。
作為通俗文學的代表,鴛鴦蝴蝶派中的優秀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將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對于鴛鴦蝴蝶派來說,它卻是一個失敗了的文學派別。在中國現代社會嚴酷的現實中,趣味人生,消遣文學的道路是行不通的,這正是鴛鴦蝴蝶派的教訓所在。
上一篇:預防則勝·忽視則敗
下一篇:一個企業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