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五柳先生家何在
鄱陽湖畔,廬山腳下,是陶淵明的家鄉和隱居之所。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因曾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人稱“五柳先生”,又因其節操高潔,其友顏延之在悼文中稱他為“靖節先生”,后即以此為他的謚號。
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在他辭官回家隱居故里后,寫出了許多描繪田園風光和自己恬靜閑適心情的作品。其作品生動自然,情真意切,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對后代詩人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在陶淵明的家鄉,詩人所描繪的自然、美好、樸素的田園風光依舊;這里的山水之間,仍留有詩人的遺跡。
淵明逸致圖(明)
詩人故里
陶淵明生于江西潯陽柴桑栗里,在今九江西南馬回嶺附近,村前清風溪上有柴桑橋。他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之后代,但他出生時家道已經沒落,他早年在家種地讀書,二十九歲出仕,當過江州祭酒一類的小官,不久即辭官回鄉。五六年后曾在刺史桓玄、劉裕及劉敬幕下為參軍。三十九歲時任彭澤令,恥于為五斗米的俸祿而“向鄉里小兒折腰”,乃在上任八十多天后辭官回家。親自耕作,隱居二十多年,直到六十三歲病故。
陶淵明辭官回鄉后,先是住在玉京山下(今星子縣五里鄉)。在這里寫下了《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玉京山亦名上京,“疇昔家上京”即指此處。409年陶淵明遷居其生地栗里村(即南村)。栗里村是個只有十多戶的小山村,山水環繞,林壑優美。陶淵明在此耕居,“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與鄉親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并常與顏延之、慧遠等人交往,有“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其名作《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描繪了自己隱居田園的生活狀況:“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銜觴賦詩,以樂其志。”詩人的生活極其貧困,但拒不出仕為官,朝廷征召他為著作郎,被他拒絕。晉之后,宋文帝元嘉三年,檀道濟任江州刺史,親自登門拜訪,這時陶淵明病餓在床,仍不出仕,并將檀所贈粱肉,拒之門外。次年冬日,詩人在凍餓中病逝。
陶淵明舊居在唐代尚存,白居易有《訪陶公舊宅》一詩:“嗚呼陶靖節,生彼晉宋間。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陶淵明生于亂世,壯志難酬,只好以酒澆愁,借詩文以自遣,“銜觴賦詩,以樂其志”,達到“無懷氏”、“葛天氏”之境界,以求精神上的解脫。
陶淵明為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其白描詩句被譽為詩藝之極致。其《桃花源記并詩》更是千古奇文,文中說的是武陵之事,但其景物境界頗似廬山康王谷(又名廬山垅)中的十里荒村。此處離其家很近,當常游之。陶淵明墓在栗里附近的馬回嶺,綿羊山下的一個高岡上,有石階上山,直達墓地。此墓坐北朝南,長7.9米,寬4.1米,高1.62米,外廓為長形拱頂巖石。墓碑上有橫額“清風高潔”,中為“晉征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征士是指朝廷征用之士)。其左刻墓志,右刻《歸去來辭》。墓碑左右,各有一碑,左刻《五柳先生傳》,右為修墓人姓氏年月。墓前有護墓石欄,四周蒼松環繞,層林疊翠,肅穆莊嚴。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現原貌保持完好。距墓百余米有祠,原有“隱士嘉風”、“清風高節”等匾額,現只存門額“陶靖節祠”及“柳巷”而已。陶淵明墓背靠漢陽峰,面臨鄱陽湖,遠離塵囂,與詩人去世那年所寫《挽歌詩》中的境界相同:“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陶靖節祠原在九江縣面陽山,1984年遷至沙河街東北隅,在風景優美的山麓,按原狀恢復為明清祠堂式建筑。前后兩殿,中有天井。門口有明嘉靖進士薛應祺題寫的“陶靖節祠”石匾。兩旁各有耳門,通向“柳巷”與“菊圃”。正殿有兩米多高的陶淵明塑像,還有清代九江翰林劉廷琛手書的“羲皇上人”、“望古遙集”等匾額。兩壁刻有陶淵明四十一代孫明邑庠生陶亨所撰《陶靖節祠祀文》和九江翰林劉廷琛所撰《陶靖節先生祠堂記》。祠堂外20米處,新建了“陶淵明紀念館”,是個園林式的建筑,內藏陶淵明詩集的各種版本數十種,國內外的陶淵明研究論著多種,還有歷代畫家繪制的陶淵明田園生活的圖畫。
醉石與提壺鳥
如今在故居栗里附近,在廬山五老峰南麓的虎爪崖下清風溪濯纓谷中有大石,即“醉石”,高廣均逾丈,其上平坦如床,可臥數人。《南史》等書記載,陶淵明常常醉酒,“醉輒臥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跡及吐酒痕焉”。今石上刻有曾游廬山六十日而作《廬山記》三鄭的宋代詩人陳舜俞所書“醉石”二字與朱熹所題“歸去來館”四字,朱熹曾跋顏真卿《醉石》詩云:“栗里在今南康軍治(今之星子縣)西北,山谷中有巨石,相傳是陶公醉眠處,予嘗往游而悲之,為作‘歸去來館’于其側。歲時勸耜,間一至焉。俯仰林泉,舉酒屬客,蓋未嘗不賦詩也……”醉石谷中原有“五柳館”和“醉石館”兩處建筑,今已不存,唯朱熹題字可見其跡耳。
醉石上還刻有明嘉靖進士閩人郭波澄的五言詩《題醉石》一首:“淵明此醉石,石亦醉淵明。千載無人會,山高風月清。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晉時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在,孤松還獨青。若非當日醉,塵夢幾人醒。”醉石附近還有“濯纓池”,池邊巨石上,刻有“醉仙濯纓之池”六字,傳說是詩人洗鋤頭和帽纓之處。
元人張率有《廬山》詩云:“廬山到處是浮圖,若問凡家半點無。只因淵明曾好酒,至今有鳥號提壺。”這首詩所說的提壺鳥,紅喙,綠毛泛金,叫聲如“提壺”之音,據說是陶淵明的妹妹變的。
陶阿秀是陶淵明的叔伯妹妹,陶淵明歸隱栗里后,她常給他送酒喝,陶淵明非常喜歡她。江州刺史王宏,久仰陶淵明的大名,幾次要求相見,陶淵明不愿同官方接觸,總是回避不見。后來王宏知道了阿秀的情況,就帶了一大壇好酒到她家,請她引見一下。那天正好陶淵明去了東林寺,她就把酒壇放在路邊等他。不久詩人過來了,阿秀請王宏先回避一下,待陶淵明走近,就大喊:“提壺來!提壺來!哥哥累了,要喝酒呀!”陶淵明正口渴難熬,加之這酒確實很好,一口氣喝了三大碗,并問:“這么好的酒,哪來的?”“別人送的!”于是請王宏出來相見。詩人知道是阿秀安排,也就與王宏在路邊石上交談起來。阿秀提壺斟酒,陶淵明不一會就醉了,躺在石上,露出破舊的麻鞋,王宏又送他新鞋。陶淵明死后,阿秀提壺奠祭,傳說她后來變成了小鳥,不斷地叫著“提壺!提壺!”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五岳獨尊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北固山·京口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