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當國,大權獨攬,既然把國家當回事,自己就格外勞累,他自稱為 “別無他長,只不過天性耐煩而已”。萬歷初,黃河便是一大煩事,它屢次決口,影響南糧北運的安全。自隆慶以來,治河方案提出了不少,有的主張在下游多開支河以分流入海的; 有的主張消極保運河,任黃河泛濫; 還有的主張另開新運河,以避開黃河。張居正聽取大臣意見,二次花大力氣治運河,都失敗了,他承認錯誤,將河漕并治,并啟用治水專家潘季馴,力排眾議,全力支持他的工作,終于取得成效。潘季馴,字時良,嘉靖末即任總理河道,開始了治黃生涯,隆慶及萬歷年間又三任河官,前后27年,72歲退休時,他還對神宗說: “去國之臣,心猶在河”。潘季馴也是不說廢話的實干家。每次奉命治河,他都親自參加工地勞動,以鼓舞士氣。隆慶四年,河防工程剛結束,連日大雨,洪峰突然撲來,新修的堤防多次決口,民工都紛紛逃散。潘季馴正身患背疸,包裹著瘡口趕到工地,官民十分感動,同心協力,終于化險為夷。治河的事務,上至設官建閘,下至建堤用的木石,他都一一認真處理,以至積勞成疾,骨瘦如柴。為了取得第一手的資料,他常常沿河踏勘,虛心向各地官民請教。一次,他乘小船到河中勘查,突遇大風,小船在波濤中顛簸,十分危險,后掛在樹上,才幸而脫險。經過調查,他得出正確的結論,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原則,黃河之水含沙太多,若分水則流緩,緩則沙滯,河床就會很快抬高,水急則攜沙而下,使河床較深。具體做法是在河濱附近筑縷堤,以約束河水,使其急流而下,再在二三里外筑一遙堤,若水勢過大,漫過了縷堤,就由遙堤阻擋。他寫了《河防一覽》一書,為治河的寶貴資料。
上一篇:《溫體仁結黨營私》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熊廷弼守遼遭陷》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