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石濤
石濤(1642~1707 ),俗名朱若極,乳名阿長,僧名元濟、原濟,字石濤,別號苦瓜和尚、鈍根、石道人、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生于廣西全州 (今全縣)。清代著名畫家、繪畫理論家。石濤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侄孫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父朱亨嘉因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囚殺。當時石濤尚年幼,由太監帶走,后為僧。所畫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且能熔鑄古今,獨出手眼。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大師,當時名畫家王原祁即評日: “海內丹青家不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 時至今日,石濤仍有很大的影響。現代大畫家齊白石認為石濤在中國畫方面的成就 “空前絕后”。石濤青壯年時多次到過揚州,晚年筑大滌草堂定居揚州,身后葬于揚州。揚州何園內的片石山房,系按石濤畫意所疊,被當代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稱為“人間孤本”。石濤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和理論,對“揚州畫派” 的形成產生了最重要、最直接的影響。今人丁家桐所著《揚州八怪全傳》,開篇介紹的就是石濤。1962年,遼寧省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過 “石濤、華喦和揚州八家書畫展覽”,亦可見石濤與 “揚州八家” 的一脈相承。著名的《石濤畫語錄》(《苦瓜和尚畫語錄》)和大量題畫詩,形成了石濤具有強烈主體意識和鮮明個性色彩的繪畫理論體系。
搜盡奇峰打草稿
在藝術上,石濤反對泥古不化,是當時畫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強調畫家要面向現實,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盡奇峰打草稿”,創造自己的藝術意境。其創造性就表現在他個人的心情與自然的交流,達到從古人入、從造化出的藝術境界。如他的皴法就是為山川“開生面”,用得很靈活。他的山水畫蒼郁而恣肆,豪放而深厚。其運筆自由酣暢,方圓結合,秀拙相生。所繪扇面,無論松鶴、疏竹、幽蘭,還是云山,皆饒有生氣 。
石濤像
石濤的書法扇面同樣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其書法行、楷、隸諸體皆精,楷中有六朝造像筆意,隸書“散樸有致,不檢繩墨”。書畫同出一轍,“師古求新”,清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列其作品為“逸品”。有些書作運用繪畫的大寫意筆法,顯得撲朔迷離,蒼莽新奇。
石濤擅在扇面上作題跋,記人記事。例如,康熙初年,石濤從武昌沿長江東下,途中曾在廬山住過一個較短的時期。他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所作的一幀扇頁上有一則題跋,提及這次登廬山的經歷: “秋日,與文野公談及四十年前與客坐匡廬,觀巨舟湖頭如一葉,有似虎頭者,今忽憶斷煙中也。”題跋與扇畫共讀,增益理解。
《花卉》扇面 石濤
《書法》扇面 石濤
上一篇:閑章趣談·石濤
下一篇:扇面趣談·祝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