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王紱
《王紱》:王紱 元至正二十二年—明永樂十四年(1362-1416),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無錫人。少為弟子員,永樂初以善書薦,供事文淵閣拜中書舍人。以墨竹名天下,得文同、吳鎮遺法,為明朝第一。山水師王蒙、倪瓚,自有一種風度,用筆精到,超出徐賁、陸廣之上,而與蒙并駕。博學工詩。
《王紱》:主要閑章:九龍山中道士 平淡閑雅
九龍山中道士
洪武十一年,王紱到南京供職,不久被人所累獲罪,發配朔州為戍卒。后于建文二年回到南方,與吳人韓奕為友,隱居九龍山,遂號九龍山人,九龍山為無錫惠山,《隋書》稱九龍山。《寰宇記》引《郡國志》亦曰冠龍山,又名慧山,九龍山,其峰有九。《無聲詩史》云:“隱居九龍山中,詠左太沖詩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遂自號曰九龍山人。”又其《行狀》云:“乃偃息九龍山中,味泉石以為樂,嘗偕其士大夫三五輩,或臨流,或登高,意氣雋邁,襟懷蕭爽,故自號九龍山人。”王紱性情孤高,守正不阿,即使后來做官,也是如此。其《墓表》云:“性介直不能容物,人有忤之者,即面折之,以是與人寡諧。然襟懷灑落,神情曠逸,宛然如晉宋間人,每退朝家居,黃冠野服,望之蕭然有林下風。靜坐一室,焚香煮茗,怡然自得。遇客至即呼酒傾倒。”又其《行狀》云:“身在顯官,常有煙霞丘壑之想。每論及乘肩輿,登惠山,煮茗僧房,留連日夕之事,則風采頓發,昂肩竦背,若憑高眺遠之狀。”看來他這個九龍山中道士真夠直的,也確有一股子仙風道骨之氣,這不是裝得出來的。
平淡閑雅
王紱刻用此印,自道其書畫之旨趣。并顯示其孤傲之性格。雖然如此,卻也偶爾失鑒,如明葉盛《水東日記·王孟端遺事》云:“昆陵王紱孟端,高介絕俗之士,所訂交皆一時名人,遇流俗輩輒白眼視之。工詩翰,畫竹稱冠絕今古。未達時畫已馳名,人不可茍得。嘗月夜寓京師旅邸,聞簫聲起鄰家,清亮可人,倚床而聽之,乘興寫竹石一幅。明早扣門尋訪其人以為贈,蓋一富商也。商人大喜過望,次日奉駝茸毛叚二求作配幅,孟端曰:‘俗子何足當我筆也!’亟索而碎之,其介如此。”看來平淡閑雅是不能容俗的。
九龍山中道士
平淡閑雅
上一篇:翰墨趣談·王次仲
下一篇:信札趣談·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