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館業的興衰
中國旅館業興起于80年代初。隨著當時中國大門的打開,外國商人蜂擁而至,但他們很快發現符合標準的飯店很少。客人們經常為了尋找一個住宿和辦公的地方而四處奔波,忙得焦頭爛額,有的甚至只得睡在躺椅上、門廳的沙發上,在這種情況下,北京興建了第一批中外合資飯店,既解決了燃眉之急,經濟效益也很可觀。由此,也就掀起了中國的旅館、飯店熱。
1983年以前,中國共有725家飯店、11.9萬間客房。1983年以后,外國投資者開始在中國大量投資,內外并舉,至1987年,中國的飯店、旅館已增至1510座、21.9萬間客房,88年至89年,又增加了477座飯店、客房7.5萬間。到1991年,除了1600多家國有飯店以外,光中外合資飯店就達735家、客房7.5萬間。
飯店的數量與質量必須與可能下榻飯店的顧客相聯系。而中國飯店建設的超前速度顯然超過了顧客的數量與構成。現在每年到中國來的海外游客約500萬左右,其中包括250萬來自港澳臺的海外中國人。近幾年,外國游客每年穩定在200萬人左右,他們大多是亞洲游客和收入較低的歐美人,他們不會輕易住進五星級的高檔飯店,而海外華人游客逗留的時間大多較短,或是寄居在親友家里。據此,有關部門統計,每年能下榻國際性飯店的,也就只有300萬人次。而賓館、飯店客房供應量,僅中外合資的735家賓館每年就可接待2700萬人次住宿,這還不包括國有飯店的接待能力。供需差額之大,可想而知了。
陷入這樣的困境,完全是中國人自己造成的。對外開放的好形勢,使許多人頭腦發熱,盲目估計形勢,或是趕時髦,追求利潤,有的甚至是“首長工程”、“拍腦袋”工程,致使飯店盲目發展,賓館林立,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
到1990年,僅北京一處,就有177家 近四萬間客房接待外國游客。到1992年,又將有40家飯店開業。用香格里拉飯店集團經理古斯列的話說:如今 北京每一個角落都有飯店。飯店多,客源又有限,勢必造成飯店吃不飽,甚至出現互相削價競爭的局面。上海希爾頓飯店是第一流的飯店,它有775間客房,近二年,它的住房率一直只有40%,標準房租每夜只有80~90美元,遠低于120美元一夜的目標。上海波特曼大酒店91年的住房率約為67%,平均住費為71美元,該店總經理榮格先生說,他只能依靠擴大住房率和控制開支來免強盈利。
飯店發展太快,還給飯店管理帶來一些困難。人員不足,素質不高、服務水平有差距等問題經常在飯店經營中暴露出來。
中國賓館、飯店業的過熱發展已引起了中國決策部門的重視,有關部門已開始遏制這股過熱勢頭。投資者、經營者也已從這股勢頭中得到了教訓,即若忽視顧客、盲目發展,遇著有利的事,一哄而上,忽視計劃性和配套性,結果必導致自相低價競爭,飯店得不償失。另一個重大教訓就是上項目必須按經濟規律辦事,必須從商業角度考慮問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中國的很多飯店是由銀行提供100%的資金,由銀行承擔大部分風險。這顯然不利于科學地選項目、上項目,也不利于提高飯店經營者的責任心。
據專家預測,中國賓館業在近幾年內仍將忍受低住房率和低住宿費的局面。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化,中國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中國旅館業務將逐步好轉。所以從長遠看,中國旅館業的過熱發展還是有益的。只可惜只是后話,而目前的旅館、飯店仍將忍受盲目發展所帶來的苦果。
上一篇:中國戲曲中的男旦
下一篇:中國武術流派之爭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