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古國·戰國時期的中原古國與古都
春秋爭霸戰爭中,許多小國被兼并。到戰國時期,只剩下周王室和韓、趙、魏、齊、秦、楚、燕、越、宋、魯、鄭、衛、鄒、任、薛等十多個諸侯國,其中齊、秦、燕、趙、韓、魏、楚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被稱作“戰國七雄”。七雄頻繁爭戰,以圖擴大領土。越為楚所滅;鄒、任、薛、宋皆入齊國版圖;魏國攻占衛國后,把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韓哀侯滅鄭,將國都從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遷到新鄭。魏和韓是戰國時期在今河南建立國都的諸侯國家。
(1) 魏國與大梁。三家分晉時,魏得到了原來晉國的主體部分,是所謂“表里山河”的生產發達、地勢險要的地區,有較好的經濟、軍事基礎。建立侯國后,魏文侯求賢納士,任用李悝進行變法改革,使魏成為戰國初年的強國。魏武侯先敗楚于大梁、榆關,攻取了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及其外圍襄陵(今河南睢縣)。后又攻占楚國魯陽(今河南魯山),占領了河南中部。魏惠王為了維護和鞏固霸業,于公元前362年(一說前365年或353年)遷都大梁。自此直至公元前221年魏國被滅亡止,大梁作為魏國國都達一百四十多年,是先秦時期的名都。
開封在春秋時期是鄭國領土。鄭莊公為了對付東邊的宋國,在此筑城。今在開封城南朱仙鎮一帶已找到鄭莊公當時所筑的古城。當時筑城的目的主要是開拓封疆,故命城名為開封。魏國在此定都時,更名為大梁。據說,大梁城有十二個城門,其東門在夷山處(今開封鐵塔處),故又稱夷門。司馬遷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說:“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大梁還有郎門。明人董說《七國考》引《戰國策》曰:“梧下先生見魏王曰:‘愿王專事秦,無有他計。’魏王曰:‘諾’,客趨出,至于郎門而反。”至于大梁城的西門、南門和北門,均因史載有缺,已不可考了。
大梁城中樓臺宮苑櫛次鱗比,輝煌壯麗。其中有:丹宮,為魏襄王在大梁城內修筑的華麗宮殿。《七國考》引沈休文《史記注》:“梁襄王之丹宮,趙成侯之檀臺,麗華冠于一時。”范臺、蘭臺、夾林,皆為魏國宮苑。《戰國策·魏策二》云:“梁王魏嬰觴諸侯于范臺。酒酣,請魯君舉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今主君之威……前夾林后蘭臺,強臺之樂也。’”強臺是楚國的左江右湖的華麗宮苑,楚昭王登之,認為“其樂忘死”,遂命今后不再登強臺,以免貽誤政事。魯君以魏之夾林、蘭臺比楚之強臺,意在贊夾林、蘭臺之美。
京臺亦為大梁城中一臺池。《七國考》引《楚策》云:“更嬴與魏王處于京臺之下,仰見飛鳥。”又有暉臺,《戰國策·東周策》:“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臺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鮑注曰:“臺名曰暉,少應作‘沙’,開封有沙海。”大梁城中還有靈臺、文侯臺,《河南志》載:“靈臺在府城南二十里,戰國魏侯瑩所筑,俗名梁惠王臺。”又載:“文侯臺相傳文侯所筑,故謂之文侯臺,亦在魏臺,在魏縣界。”可知不止大梁城中有,在魏國境內亦有許多宮苑臺閣,如拜郊、武侯臺、文臺等。大梁城,內還有許多苑囿,《七國考》引《戰國策》記載,“魏有梁囿、溫囿”等。當時的大梁城內,亭臺樓閣、陂池苑囿,一派豪華壯麗的景象,其規模遠非其他諸侯國所能相較者,孟子曾說:“魏有臺池之樂。”魏國貴族在此燈紅酒綠,豪侈淫樂,魏國百姓也多聚集于此,辛勤勞作。史籍記載魏國“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于三軍之眾。”(《戰國策·魏策一》)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包圍魏都大梁,掘開黃河堤,以河水灌大梁。三個月后城壞,魏王假出降,魏國滅亡。大梁在秦漢時期衰落。但在戰國時期,大梁確是人文薈萃,一派繁華。當時聚集了一批各諸侯國中最優秀的政治家,如李悝、吳起;遷都大梁后,又有龐涓、孫臏、公孫衍、張儀、商鞅等到來。他們或談笑帷幄,或叱咤風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一幕幕壯烈的場景。
史載:孫臏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學成后,龐涓首先來到魏大梁,被魏惠王委任為將軍。龐涓自認為才能不及孫臏,乃使人花言巧語地請孫臏與他一起臣事魏王。待孫臏來到大梁后,龐涓便尋找借口,斷孫臏兩足并黥其面。一次,齊國使者出使魏國,孫臏偷偷地會見齊使者,齊使者驚異孫臏的才華,就把孫臏藏在車中帶到齊國。孫臏到齊國為齊將田忌的軍師。在齊、魏的連年征戰中,他的才華得到充分展現。孫臏曾以“圍魏救趙”之策,在桂陵(今山東荷澤東)大破魏軍;后又在馬陵(今山東舊濮縣北)之戰中,用“增灶減灶”之計,引魏軍在馬陵進入齊軍的伏擊圈,全殲魏軍,逼龐涓自殺,從此魏國元氣大傷。孫臏也在軍事史上留下了英名。
魏國衰落后,秦國經商鞅變法,日益強大。諸侯列國開始了合縱連橫的政治活動。合縱、連橫的軸心是魏國。魏都大梁,地處要沖,交通便利,是各國攻伐征戰的必經之途。魏國只有依靠與諸國的合縱才能生存;而只有拉住魏國,建立連橫,才能抽去合縱的軸心而拆散合縱。故魏國始終是合縱、連橫的焦點。著名的連橫政治家張儀曾任魏國相,最后死在魏國。據說葬在開封城北,今已不詳其處。
戰國時期的大儒學家孟軻,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來到魏都大梁。在大梁,孟子會見梁惠王,并對梁惠王發表了他對戰爭、對人民以及對國君與人民關系的見解。他提出要以仁德治國,以仁義對待戰爭,統治者要給百姓一個“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的安定環境。孟子對梁惠王發表的談話,是研究儒家思想理論的重要資料。如今在開封市北門里還有游梁祠街,這里原是大梁人為紀念孟子游歷大梁而建的祠堂,后來便以祠名為街名。
戰國后期,秦國迅速強大,對山東(華山之東)六國逐個蠶食鯨吞。在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邯鄲危在旦夕時,趙國請求魏國相救,魏王不肯發兵,只派晉鄙率兵駐扎在國境上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想救趙國,但無兵權,只好率自己所養的百余名門客前去救趙。大梁夷門的守門人侯嬴為信陵君獻計,讓信陵君求魏王寵妾如姬幫忙偷取魏王的兵符。信陵君得到兵符,便去調動晉鄙大軍。晉鄙剛一表示懷疑,便被信陵君所帶的力士朱亥一打死。信陵君遂率大軍擊敗秦軍,解救了趙國的倒懸之急。這就是有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如今開封市內還有信陵君養士處,在開封相國寺原址。開封城東的楊州門村有信陵君墓和侯嬴墓。力士朱亥是大梁南郊人,據說他死后成仙,今開封南郊四十五里處的朱仙鎮就是朱亥故鄉。朱仙鎮是北宋以來的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2) 韓國與新鄭。韓亦是三晉之一。三家分晉時,韓所得疆土在今山西西南部。韓建立侯國后滅掉鄭國,又得河南中部,周王室京畿亦處在其疆域之中。韓國國都原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北),韓景侯時遷往陽翟(今河南禹縣),韓哀侯時又遷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從此時直至韓國滅亡的一百四十多年中,韓國國都一直在新鄭。因而有時又將韓國稱作鄭國。新鄭先后是鄭韓兩國國都,歷五百余年,至今春秋、戰國時代的遺跡猶存。鄭韓故城是韓國在鄭國故城基礎上增修的。坐落在河南中部的廣闊原野上,東西長約五千米,南北寬約四千五百米,一道南北走向的夯土墻將城內分隔成東西兩部分。西城的北中部,夯土建筑基址分布密集,已經發現一千余處,其中有的面積達六七千平方米,極可能是鄭、韓二國的宮殿區或與宮殿有關的建筑遺存。西城中部還發現有圍繞宮殿區的內城墻遺址。
在距內城墻的二百多米處,發現一戰國晚期的地下冷藏建筑。其周壁規整,出入道狹窄,地面平坦整潔,封閉性較好,便于保持室內低溫及冷藏物品的清潔衛生。對于研究我國古代冷藏技術有重要意義。鄭韓故城的東城是手工業作坊區,發現有制骨作坊、鑄鐵作坊、鑄銅作坊、制玉作坊等遺址。在鄭韓故城內外均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墓地。1923年在西城內東南部的李家樓出土了以蓮鶴方壺為代表的大批珍貴青銅器和玉器。1968年在東城的后端灣遺址出土了一對西周中期的方壺。
韓國故城有多少城門,已無文字可考,只知有高門。《史記·韓世家》載:“韓昭侯二十五年,旱,作高門。……二十六年,高門成,昭侯卒。”又劉向《別》云:“韓宮室之美,有桑林、高門,金玉布列,五色錯舉。”可見韓國宮室之華美。此外,韓國還建有鴻臺宮、望氣臺、聽訟觀臺、桑林苑等,其宮苑陂池在諸侯各國中毫不遜色。
韓都新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如韓大夫嚴仲子與相國俠累有仇。嚴仲子求勇士聶政代為復仇。聶政待老母去世、姊姊出嫁以后,前往新鄭,直入俠累府中擊殺俠累并數十人,然后以刀先自毀容又自屠出腸而死。聶政的姊姊聽說此事,從齊國趕到新鄭,伏在弟弟的尸體上痛哭說:“這是軹人聶政也。吾弟怕連累我,自毀其面而死。我怎能因怕死而埋沒了賢弟的名節!”慟哭而亡,死在弟弟身邊。這個發生在韓都新鄭的歌頌舍己為人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記憶、所傳誦。又如戰國末期,韓國為拖延秦軍攻韓的時間和削弱其戰斗力,派名叫鄭國的水工到秦國,游說并主持了秦國興建引涇水入洛水的水利工程。后來秦國發現了這一陰謀,欲殺鄭國。鄭國分辯說此舉僅是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國權衡之下,決定讓鄭國繼續完成此項工程。通渠后,“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皆畝收一鍾。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疆,卒并諸侯,因名鄭國渠。”(《史記·河渠書》)鄭國為關中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發展立下了“萬世之功”。秦國特將該渠命名為“鄭國渠”。鄭國渠開鑿成功僅使韓國的滅亡推遲了幾年。公元前230年,秦內史騰率軍攻韓,俘虜了韓王安,盡收韓地,秦國因韓地置潁川郡。山東(華山以東)六國之中,韓國最先被納入了秦國的版圖。
(3)楚國后期的都城陳。秦將白起攻占楚都郢以后,楚國君臣丟棄了江漢流域的半壁江山,倉皇逃到陳,并定陳為國都。陳,亦稱為郢陳,即今之淮陽。陳本為一小國,春秋時期為楚莊王、楚靈王、楚惠王三度攻滅。前兩次滅而即復;被楚惠王攻滅后才正式并入楚國,成為楚縣之一。戰國后期,楚失去郢都,將政治中心遷至此地,陳遂成為楚國的都城。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逃到陳城,害怕再與秦國交鋒,乃使左徒黃歇出使秦國。黃歇上疏秦昭王,曉以攻楚之不利,曰:“楚國,援也;鄰國,敵也。……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史記·春申君列傳》)秦國在徹底削弱了楚國后,也正想把力量轉到中原,便同意與楚國和解。楚于是送太子入秦為質,并使左徒黃歇隨侍,以向秦國求和。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重,黃歇疏通了秦國權臣應侯,先設計瞞過秦王,使楚太子返國,而后也離秦返楚。三個月后,頃襄王死,太子即位,是為考烈王。考烈王封黃歇為春申君,并任命為相,賜淮北十二縣為其封地。春申君相楚期間,楚國一面利用秦征戰中原無暇南顧的機會,與秦保持暫時友好的關系;一面發展實力,保郢陳、滅魯國,使楚國出現了一片虛假的升平景象。楚國君臣從此更加奢侈享樂。
春申君與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齊名,合稱戰國四公子。趙國平原君曾派使臣到楚國拜見春申君。為了向楚國炫耀其富有,平原君讓使者戴瑇瑁簪,所佩刀劍柄皆以珠玉為飾。春申君使門客三千余人,其上客均著珠履迎見趙使。趙使驚其侈華,自愧不知。春申君則得意洋洋。百余年后的西漢時期,太史公司馬遷東游至吳,見春申君故城宮殿,猶自驚嘆:“宮室盛矣哉!”楚國君臣就這樣把郢都的豪華侈靡帶到陳都及春申君的封地并沉溺于此。在楚國看不到一處御秦的措施,全然感受不到戰爭即將襲來的緊張氣氛。但秦國卻未放棄攻楚。秦先攻取了魏國的二十多座城池,又攻取了趙國的上黨與河間,逼迫魏國割讓許和鄢陵,逐步打通了通向郢陳的道路。這時春申君才聯合五國抗秦,聯軍兵至函谷關,面對強秦猶如群羊撲虎,只得不戰自退。楚國無奈,又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公元前223年,楚國終被秦國所滅。
近年來,在淮陽馬鞍冢發現了兩座被盜掘過的楚墓。墓室呈正方形,東西長16.6米,南北寬15.3米。四壁有七層臺階,逐層內收。內置棺槨。墓西邊有一車馬坑,坑內葬八輛車、二十四匹馬、兩只狗,和一些鼎、敦之類的明器。另一墓西邊的車馬坑內,葬二十三輛車、二十多匹泥馬、六桿旌旗、及銅、骨、象牙、鐵質構件等器物。馬鞍冢這兩座墓及其車馬坑,規模大,車數多,種類全,物件精美。發掘者認為南墓是楚頃襄王墓,北墓是陪葬墓。今天的淮陽曾被認為是“太昊之墟,”西周、春秋時期是陳國的國都,戰國后期又為楚都。故淮陽是先秦時期重要的都邑。
上一篇:草原文化·縱橫捭闔馳天下·成吉思汗的軍事戰略
下一篇:燕趙文化·雄壯悲涼的文學藝術和質直古樸的風俗信仰·戰國至北朝的詩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