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人空門的李叔同
被譽為“津門才子”的李叔同——弘一法師生于1880年,歿于1942年。他不僅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熠熠生輝的律宗高僧,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
李叔同,原名文濤,又名成蹊,別號息霜,法號弘一,天津人,原籍浙江平湖。李叔同自幼天資聰慧,愛好文學藝事,他研五經,誦詩文,習書法,攻金石,苦學不輟。十余歲時從唐靜巖、徐耀廷等學金石書畫,故在他青年時對書畫,篆刻就已取得較高成就。他的金石篆刻,取法秦漢,精研鑄鑿軌范,而出之以質樸。二十一歲有《李廬印譜》問世,在自敘中考證我國篆刻藝術的歷史源流和派別。李叔同的篆刻在布局和筆劃上著力于虛實和疏密的動感變化,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并可領會出是受漢印和浙派的影響之痕。
李叔同的書法,力摹漢魏六朝,蘊藉有味。他出家前臨摹了大量的古代法書,從《石鼓文》,《嶧山刻石》,《天發神讖碑》眾多魏碑造像直到唐宋名書家的墨跡中汲取藝術的真諦。我們從《李息翁臨古法書》中可以窺見其功力之精湛。特別是在他剃發后,諸藝俱廢,唯獨于書法藝術老而彌篤。仍然以書法宣揚佛法,其作品顯現出一種超凡的韻味和禪意的流露,充滿了宗教所賦予的寧靜之美,但不論他的書風如何變化,總能看出他對傳統的繼承和把握,這點也正是大師書法藝術的成功所在。
1905年秋,李叔同東渡扶桑,進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學習西洋繪畫,成為我國早期研究和介紹西洋美術的先驅者。做為西畫科的高材生,他得到了老師黑田清輝的欣賞,他的友人內山完造稱贊他說:“直到今日為止,油畫的造詣尚無出他之右者。”他工油畫,并擅長水彩畫和圖案,其畫風受印象派的影響很大,他的畫溶匯了西洋畫注重透視、解剖的特點,同時兼采我國民族藝術寫實的風格。他在留日的六年時間中其作品頗豐,可惜現能看到的極少。1910年先生回國后,任《太平洋畫報》編輯,創作了許多作品——書法和花鳥,其所繪花鳥只寥寥數筆,別有一番情趣。其實李叔同在赴日前,于1900年就與上海書畫名家組織了“上海書畫公會”,結交了許多當代有名望的書畫大家,如任伯年,朱夢廬,高邕之等。
在日本期間,李叔同除專攻繪畫外,還潛心于音樂的研究。據他講:“一生研究藝術以書法、音樂二門最用力。”的確作為在近代中國音樂啟蒙運動中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佼佼者,李叔同所創造的功績必將永載于音樂史冊之中。早在1906年他留學日本期間就創辦了《音樂小雜志》,揭開了中國音樂期刊發展史的第一頁。該刊在日印刷,寄滬發創,而李叔同的木炭畫《樂圣比獨芬像》則為我國音樂刊物上最早發表的介紹西歐音樂家的一幅,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此外,在音樂藝術生涯中,李叔同還創作了許許多多膾灸人口的歌曲,并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人材。
正值大師在藝壇獨領風騷,一展才華之際,1918年他忽然于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決意遁世出家,一心學道,過起了一領納衣,芒鞋黎杖的僧侶生活,邁進了他后半生的僧臘階段。李叔同皈依佛門后,精研南山律宗,又成為國際佛壇的知名高僧。但是他至此卻未能在藝術上繼續精進,以求更大的發展。
上一篇:歌詩境界分高下——白居易與劉禹錫的贈答詩
下一篇:殘身滅家為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