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相楊幺起義(110~115年)
南宋建炎四年至紹興五年(1130至1135年),湖南鼎州(今湖南常德)民鐘相、楊幺等率眾于洞庭湖地區的農民起義。
建炎四年二月,鐘相率先聚眾起義,獲得鼎、澧、潭、岳、辰(今湖南常德、澧縣、長沙、岳陽、沅陵)等州19縣民眾響應。義軍共擁鐘相為楚王。三月,宋朝廷多路出兵,前往鎮壓,企圖分進合擊,一舉殲滅義軍。孔彥舟部遭義軍襲擊,喪師甚眾。遂行離間計,暗派兵士混入義軍,然后突然夜襲義軍,里應外合,俘斬鐘相。
鐘相犧牲后,楊幺、夏誠等率領數十萬義軍,轉入洞庭湖區,兵農相兼,繼續與官府抗爭。紹興三年(1133年)四月,楊幺立鐘相少子鐘子義為太子,自號“大圣天王”,重建楚政權。六月,宋朝廷遣荊南、潭鼎澧岳鄂置制使王,統領神武軍3萬余人,并節制水軍統制崔增、副統制吳全部萬余人,戰船數百只,趨洞庭湖鎮壓。十月,王
至岳州,率舟師與楊幺車船短兵激戰,敗退橋口(今湖南湘陰西南)。旋留崔增、吳全等設伏岳州艑山、洞庭湖口等處,自率神武軍萬余人,趨鼎州,會合程昌寓軍,企圖兩面夾擊,殲滅義軍。楊幺將計就計,堅壁上游諸寨,用部分車船出沒于空寨間,牽制上游官軍,另施疑兵,以車船潛載數千義軍,偃旗息鼓,順流東下,誘殲宋軍。十一月十二日,王
等率軍出下芷江口,由西向東,逐個圍剿義軍水寨,所至皆撲空,義軍車船至陽武口(今湖南岳陽西洞庭湖中)湖面寬闊處,突然回旋,縱橫沖撞,官軍猝不及防,舟船皆被撞沉,崔增、吳全及屬下無一生還。義軍陽武口大捷后,回師又敗王
等軍。紹興四年六月,王
再次遣軍進剿。七月,楊幺乘湖水暴漲,率車船出湖反擊,盡殲社木寨(今湖南常德東南)守軍,王
敗逃。
義軍屢戰屢捷,宋朝廷遂于紹興五年二月,調兵號稱20萬大軍,命張浚為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路置制使,趨洞庭湖圍剿。五月,宋軍封鎖湖區四面江河要津,岳飛率部至鼎州,先以離間誘降,分化瓦解義軍,繼以大軍壓境,示師威脅,義軍首領楊欽、劉衡等相繼投降,唯楊幺、夏誠等仍據寨自固。岳飛納楊欽獻策,遣人開閘泄水,置巨筏堵塞港叉,并于湖面散放青草,以破義軍車船優勢。后以楊欽為向導,進圍楊幺水寨。楊幺水軍出戰,因水淺、車船機輪被草纏住,滯停不行,被官軍擊敗,各水寨或降或破,起義終被鎮壓。
宋代用以掩護士卒攻城挖地道的轒辒車(模型)
宋代用以破壞城防工事的餓鶻車(模型)
上一篇:《重慶之戰(1917年1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雅克薩之戰(1685~1686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