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是自古就有的一句俗語。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這個典故的來歷。
周文王是那個寒冰上的棄兒——后稷的后代子孫,長長的身材,黑黑的皮膚。他想起兒子伯邑考的慘死和昏王紂的暴虐無道,決心把他的國家治理好,把諸侯們聯(lián)合起來,等時機一到,便興師討伐,為人民除害。
有一次,他夢見天帝穿了一身黑袍,站在令狐津的渡頭,一個須眉皓齒的老人站在天帝的身后。天帝呼喚著文王的名字,說:“昌,賜給你一個好老師和好幫手,他的名字叫望。”文王趕緊倒身下拜,那個老人也一同倒身下拜,夢就醒來了。
想著夢中的老人,他常常帶著隨從,出去漫游、打獵,希望能在漫游的旅程中,僥幸遇見他日夜渴望的大賢。
有一次,他又出去打獵。打獵前,他先叫太史編替他上了一課,太史編歌吟般地告訴他說:
到渭水邊上去打獵,
將會有很大的收獲。
不是螭也不是龍,
不是老虎也不是熊;
得到個賢人是公侯,
上天賜你的好幫手。
他滿心歡喜,遵照著太史編的指示,帶領(lǐng)著大隊人馬,放鷹逐犬,一直到達渭水的蟠溪。
在蓊郁的林木深處,有一汪碧綠的水潭,旁邊有一位胡須銀亮的老者,坐在一束白茅草上,戴著竹編的斗笠,穿著青布衣服,安安靜靜地在那里釣魚。車馬的喧器和人聲的嘈雜都沒有使他受到驚擾。
坐在車上的文王,皺著眉頭,細瞇著眼,極力望了好一會兒,這才看清,他那相貌和風(fēng)度,就像是夢中見過的那個站在天帝身后的老人。文王趕緊跳下車來,恭恭敬敬走到老人的身邊,和他談話。老人不驚不慌,從從容容地回答,神情態(tài)度和平時一樣。
文王和老人談了沒多久,連桑樹的影子都沒有移動一下,就談得文王滿心歡喜,知道他就是自己所要尋訪的那個見識超卓、學(xué)問淵博的大賢,便誠懇地對他說道:
“老先生,我那去世的父親太公從前常對我說:‘不久準(zhǔn)會有圣人到我們這里來,我們周民族將因此而興盛發(fā)達。’你可能就是這樣一個圣人。我家太公盼望你已經(jīng)很久了。”
說畢,就請老人坐上馬車,文王親自駕了車子,一同回岐山去。回去便拜老人做了國師,叫他做太公望。
太公望本來姓姜,所以人們又叫他姜太公。他的祖先據(jù)說曾經(jīng)幫助大禹爺平治洪水有功,封在呂這個地方,所以又叫他呂筒或呂望。
他雖然極有才學(xué),但始終得不到施展的機會,他的大半生幾乎都在流離顛沛中度過去了。據(jù)說他早年因窮困無法生活,被老婆趕了出來,在朝歌市上屠過牛,賣過牛肉,又在孟津賣過飯,生意也不好。最后,他想給人打短工,也沒找到雇主。直到他的精力逐漸衰退,他才不得不到渭水來,在水邊結(jié)上一作茅庵,靠釣魚糊口。他也曾希望,有一天會遇見像周文王這樣的明王,把他從困苦當(dāng)中提拔起來,使他的滿腹經(jīng)綸和抱負能夠得到施展。
可是他在渭水釣魚有好些年了,他的須發(fā)終于由斑白變成全白,石頭上他投竿拋餌、兩膝跪踞的地方,也已經(jīng)深深凹陷下去,留了兩道印痕,而他心中希望出現(xiàn)的明君賢王,似乎還很渺茫。不料正在這“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當(dāng)兒,他終于遇見了文王。文王在帶領(lǐng)著人馬回宮的路程中,按照當(dāng)時優(yōu)待賢士最隆重的禮節(jié),親自坐在車子右邊趕著馬車。而他身旁的姜太公,再也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幾顆熱淚從眼角流出來,順著臉頰流下,把胡須都沾濕了。
太公遇到文王以后,文王派他到灌壇地區(qū)去做個小官,先考驗他一下。一年以后,他把那地方治理得很好,連風(fēng)都很順從他,他管轄的地方,從沒吹過大風(fēng)。一天晚上,文王夢見一個非常艷麗的婦人,攔住他的去路痛哭。文王問她為什么哭,她說:
“我是泰山山神的女兒,嫁給東海海神做妻子,現(xiàn)在要回家去,不料被灌壇地方的官長阻擋住了我的歸路。我每逢出行,定有大風(fēng)暴雨伴隨。若真是起了大風(fēng)暴雨,又怕?lián)p毀那位賢明的官長的好名聲,要受天帝處罰。要是不起大風(fēng)暴雨呢,我又不能走路,真是進退兩難。”
文王醒來,覺得奇怪,就把太公招來,問個究竟。太公不知怎么回答是好。這天果然有人前來報說:有大風(fēng)大雨從太公管轄地方的邊境上經(jīng)過。文王于是便提升太公擔(dān)任了大司馬的職務(wù)。
上一篇:《媽祖》神話故事賞析
下一篇:《嫦娥奔月》神話故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