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房里的災難
歷代科舉考試管理混亂,考場極為簡陋擁擠,監考官員及守場士兵瀆職,就常常引起科場中的災難性事故。
明英宗天順七年(1463年)的會試,天氣還很冷,巡邏士兵生火取暖、引起大火。鴿子籠似的一排排號房,頓時變成一片火海,并且延及被隔開的考官堂署,一向信奉“君子行不由徑”的主考官陳文等人,越墻而逃,才保住了性命。號室的門都是鎖著的,考生們蜷曲在里面,無法逃避,竟有九十多人葬身火海,受傷者更不計其數。這次會試只好改在第二年重新舉行。這樣的重大火災,完全是主事者瀆職造成的,因為二十五年前的正統三年,即明英宗即位的初期,順天鄉試的第一場,就已經發生過一次火災,雖然未曾死人,卻也鬧得人心惶惶。但是并未引起重視,終于釀成天順七年的大火災。明清時期的考場火災鬧過不止一次,也不知有多少面墻苦讀的知識分子成為號房怨鬼,在清代,順天、廣東、浙江、江西的鄉試中也曾發生火災,浙江鄉試,僅康熙初期就發生三次。廣東康熙十七年的一次鄉試火災,把譽錄所燒了,許多考生的卷子變為灰燼,(見《霞外捃屑》卷二)后來甚至鬧到有一從《大學》出題(《大學》是封建社會后期國家規定的考試范圍的教材之一種)即有號房火災的傳說。江南鄉試曾有從《大學》出題即鬧火災的記載(《隙光亭雜記》,《廣東新語》也說:“廣東亦然。出《大學》題,或貢院被火,或主有禍”。《恩福堂筆記》載,當時的人認為,廣東康熙十七年的鄉試,發生火災,就是因為引用了《大學》中的話作題目引起的”。人言直省(即直隸,今河北省)不宜出《大學》題,出則必有火災”。《冷廬雜識》說,浙江鄉試,“出《大學》題目,鬧中必有火災。故老相傳,康熙初三次皆然。自是以后,浙省不復出《大學》題”。由此可見,號房火災是如何頻頻地引起人們的憂慮。
除火災之外,水及疫病災禍也經常發生。明代弘治五年,王守仁參加浙江鄉試,一場暴雨,使考場變為澤國,大多數考生抓起寫字,睡覺兩用木板浮水逃走,王陽明躲在高處,沒有逃,就成了英雄。嘉靖四十三年的順天鄉試,因為天氣尚熱,號房內有如蒸籠,不少考生病倒在號房里,因而感染時疫,有些人出場不久就死了。主考孫世芳則染病死于貢院。再早一些,嘉靖二十三年的會試,主考官張潮也是在考場中一命嗚呼,抬尸而出的。(見《霞外捃屑》)
號房里的災禍應當說都是人為的。考場中的號房,每間只有四尺深,三尺寬的空間,日間在里面答卷,夜間在里面睡覺,吃的只是冷食,大小便常常也只能在里面(因為入場后,每排號房“巷口”上就上鎖,很難叫開門)。在這樣的環境中折磨,考生們自然很容易生病。若在夏天,更容易感染疫病。這樣的密密麻麻的數千間乃至近萬間的號房,都是簡易的磚木結構,一旦發生火災,就很容易形成“燎原”之勢。但是,那些以為國家選拔英才自任的官僚們,卻總是恪守成規,不肯為改善考試條件動一點腦筋。宜乎,號房怨鬼總不可避免,也就不足奇怪了。
上一篇:古譜的缺憾
下一篇:君德不明,臣難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