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開篇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習并不斷溫習,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由此可見,在中國的傳統美德中,把熱愛學習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三字經》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和玉本質上是一樣的,不管他有多么寶貴,如果不能用心去學習,就不能通達古今、明白事理,也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勤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人格修養。自古以來,志士賢人都以“勤學”為修身養德的重要內容,將其視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志向的根本。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勤學箴言,《尚書》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泵鞔鷮W者黃宗羲說:“年少雞鳴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雞鳴;轉頭三十余年事,不道消磨只數聲。”著名將領岳飛在《滿江紅》中說:“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古代文人學士,凡是卓有成就的,無一不是通過勤學苦讀取得的。他們的經歷都生動地展示了古人勤學的精神、品格和境界。
勤學苦讀
古語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自古以來學有所成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學”。
在中國儒學思想史上,邵雍的地位很高。邵雍在幼年時期,其家境并不富裕,青少年時期的邵雍志向遠大,《宋史·道學一》評價他“于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艱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因此在當時就獲譽為好學青年的名聲。他因刻苦鉆研書本知識,成為理學大家,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
同是北宋的著名宰相范仲淹,不僅是一位文學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也非常有成就。但是他的成功并非只靠他的運氣及天賦,而是因為他非常好學,經過不斷努力得來的。
他過著貧苦的生活,不管白天還是晚上,一直刻苦讀書,從來沒有解過衣服睡覺,常常讀到深夜才去休息。有時候,書讀得累了,便用冷水澆頭,清醒以后,再繼續讀書。沒有錢買米的時候,每天只煮兩升小米粥,等到稀飯涼了,凝在一起的時候,就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再吃兩塊。又把咸菜切成十幾條下飯,就這樣填飽肚子。有時連稀飯也不夠,他就等到下午才吃飯。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艱苦生活,但范仲淹不以為苦。南京長官的兒子看他整年喝粥,就送些美食給他??墒撬豢谝矝]吃,人家怪他,他才拱手答謝:“我已經習慣喝粥的生活,如果享受了美食,以后恐怕吃不了苦啊!”
有一次,宋真宗路過南京,同學們顧不得看書,都爭先恐后地跑出去看,唯獨范仲淹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范仲淹只隨口說了句:“不急!不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
因為范仲淹刻苦勤學了好幾年,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才能,又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他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焙髞斫K于成了一個大學問家,而且在宋朝仁宗時,當上了宰相。
古語道:“天道酬勤?!币环指?,一分收獲,上天會成全勤奮好學者的志愿。中國歷代大家的經歷告訴我們,有耕耘就會有收獲,我們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完善充實自己,就會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未來。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賢明的君主都是以治國安民為目的地刻苦勤學,康熙就是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之一。他五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余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后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
康熙繼位后,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帝還受到耶穌會士西方文化的熏染,使得他能夠在學習消化悠久而廣博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吸收西方國家的文化營養,具有當時最高的文化素質。這為他展現帝王才氣,實現宏圖大業,奠定了基礎。
學貴有恒
古人學習始終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要勤奮持久,日積月累,聚少成多。荀子在著名的《勸學篇》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學貴有恒的道理。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節操高尚,學識淵博,有個少年向其求教說:“我非常敬佩先生的學識,想向您請教讀書的妙法?!碧諟Y明說:“學習哪有妙法?勤學則進,輟學則退呀?!彼倌甑氖謥淼降咎锱裕钢桓缯f:“你仔細看看它是否在長高?”少年注視了很久說:“沒見長啊?!碧諟Y明反問道:“真的沒見長嗎?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他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是每時每刻都在長??!只是我們肉眼察覺不到。讀書學習也是同理,學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日有所長。”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出現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損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澳撬烤故悄囊惶炷p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陶淵明說:“這是農夫們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鋤,日積月累,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損啊?!鄙倌昊腥淮笪?,拜謝了陶淵明。陶淵明為其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p>
南朝的顧野王是著名的史學家,博學宏才,慕名向他求知的人很多。一次,他朋友的兒子侯懸向他請教說:“您遍觀經史,我想問您在學習上有沒有訣竅?!鳖櫼巴醭烈髌?,指著旁邊一棵枝葉茂盛的銀杏樹說:“你既然要學竅門,先看看這棵樹。”侯懸把這棵樹從下向上,又從上向下,一連看了三遍,沒看出什么奧秘,于是說:“學生愚昧,還請先生指點?!鳖櫼巴醯溃骸案蛋l達,才能樹冠雄偉;莖干粗壯,才能枝葉繁茂。同理,學習扎實,才能穩步提高;志向崇高,信念堅定,才能前程遠大。以樹為例,樹要成長,一歲一圈年輪,歲歲增大。人要精進,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向前。要說有訣竅,這就是訣竅?!焙顟壹毤毜仄肺吨櫼巴醯脑?,領悟了其中的意思。侯懸從此靜心學習,提高得很快,成績與日俱增。
顧野王給孩子們講道:“小樹追求陽光,是為了成為棟梁,人生追求理想,是為了成為于國于民有利之人。人貴有志,學貴有恒,任何時候都不能夠放棄。”
古人認為讀書求知的過程也是不斷完善自己品德修養的過程,以達到學以修身、學以養德、學以成仁的目的。學習成敗的關鍵在于是否具有勤奮的態度,堅韌的毅力。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學有所成,這個道理說來簡單,要想真正做到,必須有頑強的毅力和求知的渴望。
勤能補拙
古人講:“勤能補拙?!比巳绻麩o天生的疾患,本無賢愚之分,只要肯付出汗水和努力,再笨拙的人也會有所成功。宋代學者崔敦禮說:“拙者能勉,與巧者同功?!奔幢闶翘焐敾鄣娜耍绮慌?,也一樣一事無成。清代學者吳喬《圍爐詩話》中說:“恃天資而乏學習,自必無成,學業須從苦心厚力而得?!?/p>
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少年時代記憶力很差,被人們看成是遲鈍愚笨的人。他對此也有自知之明。但他絕不氣餒,絕不自暴自棄。在私塾讀書時,老師教給大家一段百十來字的文章,別的同學很快就能背誦下來,他卻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別人完成了背誦任務,可以到教室外面去玩一會兒,他就在課桌上繼續背。一天到晚,他總是在讀在背,十分辛苦,卻從不懈怠。
俗話講:“笨鳥先飛?!彼米约旱那诳?,彌補了自身的不足。他惜時如金,不斷地充實著學業,提高著學養。
當時有一位學者,名叫朱竹君,家中藏書甚豐。章學誠便上門求教,拜他為師。他痛下苦功,經過長期苦學,把朱老師家中的藏書,撿有用的,統統讀完了,還做了許多筆記。日積月累,水滴石穿,他終于成為學養深厚、見解卓越的史學專家和文學理論專家了。
他著述的《文史通義》,被后人稱為史學理論名著。他還主編了《湖北通志》,編修了和州、亳州、永清等三部地方志。另有《校讎通義》《方志略例》,留傳后世,惠益學人。
這個當年十分愚鈍的少年,后來考上了乾隆進士,被任命為國子監典籍官,并且成為著名的史學家、文學理論家。因此,有許多家長教育子弟,都拿章學誠為榜樣,要求子弟們學習章學誠的勤苦和人生態度。
宋朝的梁灝,從小就喜愛讀書。在他年輕時,雖然年年都參加科舉考試,可是每年都名落孫山。梁灝并不氣餒,始終堅持不懈地讀書,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只是淡淡地一笑,繼續準備參加下一年的科舉考試。
即使后來他的兒子考中狀元了,梁灝還是在家中苦讀。朋友們見了,都笑著勸他說:“你的兒子都已經考中狀元了,以后你也衣食無憂了,何必年年考科舉呢?”梁灝卻只是笑笑,并不為之所動。經過不斷地努力,終于在他八十二歲的那一年考中了進士。
在殿堂上,他對答如流,老當益壯,大臣們都很欽佩他,皇帝也很賞識他,最終中了狀元。后來,他深有感觸地對著兒孫們說:“只要堅持不懈,鐵杵也能磨成針??!”
《禮記》中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闭媸枪湃饲Ы鹬园。挥胁慌Ω冻龅膽袧h,沒有不成功的勤學之人。只要肯下決心,沒有可以阻擋住人前進的困難。
好學惜時
古人云:“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人不學習,這是不應該的。年輕時不努力讀書學習,到年老時就不會有什么作為了。晉朝陶淵明曾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p>
自古以來一切有遠大志向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宋代有政治家、文學家之稱的歐陽修,也因惜時好學而有“三上(馬上、枕上和廁上)”的典故。
歐陽修一生讀了許多古圣先賢的名篇,其中尤鐘于唐朝散文大家韓愈的文章。他尚未成名時,有一次,他被廢書箱里韓愈的遺稿吸引住,從此廢寢忘食,刻苦勤勉,并且發誓趕上韓愈。經過鍥而不舍地努力,歐陽修不但習得了韓愈的優點,并且通過自己的認真創作與提倡,讓唐朝以來的古文運動得以在宋代開花結果,建立了平易流暢、切中實用的文章風格。
當官以后的歐陽修,公事雖然繁忙,但是為了實行政治改革,他仍然寫下了許多詩詞及散文。他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謹,每寫完一篇便貼在墻上,以便隨時修改,直到自認無懈可擊方才拿出去。
當年,他被貶至安徽滁州擔任太守時,曾寫了《醉翁亭記》。在初稿的首段,他用了好幾十個字寫滁縣四面的山景。但是,經過多次推敲,最后以“環滁皆山也”寥寥五個字來概括。有人好奇地問他,哪來這么多時間思考?歐陽修說:“吾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這就是利用馬上、枕上和廁上的時間啊?!?/p>
晚年時的歐陽修,已經是赫赫有名的文人了??墒?,他仍然常為了推敲字句而冥思苦想。夫人勸他:“你的文章已揚名天下,難道還怕先生罵嗎?”歐陽修捻著胡子大笑著說:“不是的,我倒不怕先生辱罵,而是怕被后生恥笑啊!”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學精神。
古人云:“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惫湃诉@些優秀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品格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上一篇:孝為首善
下一篇:寬以制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