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和、藍朝鼎起義(1859年7月~1865年6月)
1859年(清咸豐九年)7月至1865年(同治四年)6月,由李永和、藍朝鼎等領導,主要活動于四川、陜西的農民起義。
19世紀50年代,清政府為籌措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經費,加緊了對滇、川、陜各地農民的壓榨,階級矛盾日益激化。1859年7月云南昭通府大關廳破產農民李永和、藍朝鼎、藍朝柱等于牛皮場聚眾起義。10月由滇入川,圍攻敘州府城(今四川宜賓)。12月北上攻占犍為、嘉定(今四川樂山)鹽場。1860年1月,襲占貢井、自流井等鹽場,隊伍迅速發展。3月,秀才坡一戰,全殲清軍游擊張萬祿部。后李、藍于五通橋分軍。藍部一路北攻,至1861年5月,10萬余人進圍川北重鎮綿州(今四川綿陽)。同期李部向東進軍,10萬余眾圍攻眉州(今四川眉山)。兩軍均頓兵城下,久攻不克。
督辦四川軍務的駱秉章率湘軍入川,采取先藍后李、先北后南的作戰方針,9月初大舉進攻藍部。藍朝鼎戰敗,僅以萬余人南撤丹棱,向李部靠攏。駱秉章督軍南下,轉攻李部。11月,先阻藍部援軍,繼攻李部大營。李部傷亡3萬余人,被迫撤眉州圍,南退青神。湘軍轉而猛攻丹棱。12月,藍朝鼎突圍時陣亡。1862年1月,李永和自青神突圍,退據犍為鐵山。4月鐵山糧盡,起義軍分頭突圍。卯得興退入宜賓以北的八角寨,李永和退入富順以東的天洋坪。5月中,李永和向八角寨轉移,遭清軍阻擊追襲,所部存者僅百余人。9月突圍至犍為以東的龍孔場。10月,清軍水淹龍孔場,李永和、卯得興等4,700余人全部被殺害。
藍朝鼎陣亡后,藍朝柱率百余人轉戰川北江油、平武山區。1862年5月進入陜西,入據洋縣城。配合太平軍陳得才部于1863年10月攻克陜南重鎮漢中府。11月,自率主力攻克整厔(今陜西周至),威逼西安。清軍多隆阿來攻,激戰數月。多隆阿雖被起義軍擊傷斃命,起義軍也因糧盡援絕,突圍南撤。藍朝柱于安康紫溪河地區中伏犧牲。李藍起義軍主力至此全都覆沒。
與藍朝柱一起突圍入陜的還有鄧天王、蔡昌齡、曹燦章等部。蔡昌齡轉戰陜、鄂交界地。1864年5月加入太平軍啟王梁成富部,進攻西安。后南越秦嶺西入甘肅境,9月攻占階州(今甘肅隴南)。1865年6月,階州被川、陜、甘三省清軍攻陷,蔡昌齡重傷被害,梁成富被俘犧牲。李藍起義軍余部抗清斗爭最后失敗。
1862年進入四川的石達開遠征軍將領給李永和、藍大順的“誨諭”
上一篇:《李愬襲蔡州之戰(817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李繼遷攻北宋之戰(98~10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