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
正定城地處滹沱河北岸,北距石家莊市區15公里。今日它雖然成為石家莊市轄的衛星城,但在歷史上卻是河北中南部著名的古城。自北齊高洋將常山郡、真定縣治所遷至今正定鎮以來,歷經一千四百余年,一直是府、郡、州、縣所在地,遼金時期曾兩次建為國都。
正定城東連河北沃原,西扼井陘古道,北通京師,南臨滹沱古渡,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古城附近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歷史,給正定留下了燦爛的文化古跡和風格獨特的名勝古剎,歷有“三山不見”、“九水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樓”之說?,F存的隆興寺、廣惠寺華塔、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鐘樓等均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城內的臨濟寺是佛教臨濟宗的發祥地,隋龍藏寺碑聞名中外,還有文廟大成殿、風動碑等省文物保護單位七處。
近年,為拍攝電視劇《紅樓夢》,正定城內興建了“榮國府”、“寧榮街”仿古建筑群。并先后興建了西游記宮、封神演義宮、影視探秘宮等寓文化教育于游樂的游覽場所,初步形成了一個歷史名勝與游樂場所相結合的旅游城。
杰閣崚嶒聳碧霄
正定城內原有一處天寧寺(今廢),寺內的凌霄塔至今巍然聳立。凌霄塔,原名慧光塔,因是磚木結構,俗稱木塔。塔高59.4米(舊稱十八丈),居正定四塔(其他三塔為:須彌塔、華塔、澄靈塔)之首,高聳霄漢,故名凌霄塔。
凌霄塔始建于唐代宗年間。塔分九級,平面呈八角形,內有階梯可盤旋登頂觀景。今已整修一新。
關于凌霄塔的興建,有一段有趣的歷史緣由。唐天寶年間,安祿山反叛,很快便占據了真定(即正定),由部將張志忠在此鎮守。后來安史(思明)兵敗,叛亂基本平息,但張志忠仍據守真定頑抗,成為唐朝的心腹之患,新即位的唐代宗李豫欲御駕親征。
出征前李豫到長安興教寺祈佛保佑,心中默念:“鏟除逆賊,血染真定”。此時,佛殿中忽然出現一位長者,對李豫說道:“慈悲為人本,恩澤延三鎮。慧眼識真經,光照沭天恩?!闭f畢,隱身而去。李豫心中納悶,回到宮中抄錄好老者說的四句話,問遍朝中大臣,均不解其意。一日,七歲皇子李適見桌上放著此四句詩,橫著順口便念:“慈恩慧光”,李豫恍然大悟,原來佛祖讓我到慈恩寺找慧光法師。慧光,原姓張,名一平,本是真定富戶,當年因怒殺調戲其妻的真定胡知縣,逃到長安,遁入空門,后在慈恩寺當了法師。
李豫到慈恩寺找到慧光,請他親赴真定勸降張志忠歸順大唐?;酃忸I旨星夜趕到真定,張志忠得報有位老和尚前來勸降,怒氣沖天,遂升堂責問來使?;酃鈦淼酱筇茫瑥堉局殷@呆了,來使原來是逃離家鄉多年的父親,父子相認,抱頭痛哭,各自訴說了分離后的遭遇。張志忠自父親走后,母親含恨自盡,便改名換姓投奔安軍。慧光申明大義,張志忠歸順了大唐,朝廷賜名李寶臣,并封成德軍節度使,仍鎮守真定。
李豫念慧光法師之功,批準慧光返鄉在正定城內建寺。因慧光功高德重,使天下安寧,新建的寺院賜名“天寧寺”。慧光圓寂之后,寺內建塔,取名慧光塔。慧光塔是正定城內最高的建筑物,遠望寶塔直插云霄,天長日久,后人便稱云霄塔。清順治年間名士沈荃曾登云霄塔頂,極目四望,感慨滿懷,寫下了《登正定天寧寺》詩:
《九樓四塔八大寺》古詩句出處:杰閣崚嶒聳碧霄,天邊花雨盡飄搖。千年龍象凌空矗,大陸云山入望遙。金殿馨燈停御蹕,穹碑文字識鼎朝。憑欄不盡登臨意,蕭瑟天風下泬寥。
遠像花山近是塔
華塔,又名多寶塔,坐落于正定城內民生街東側原廣惠寺內(寺已廢)。該塔始建于唐貞觀年間,金大定年間重修,現存塔身為金代遺物。
傳說唐代廣惠寺有個名叫慧智的小和尚,無心誦經禮佛,酷愛捏泥人及一些動物,天長日久煉了一手捏泥人絕技。有一天,慧智閑來無事,信步來到城南滹沱河邊散步,忽然間滾滾東流的河面上呈現出一座秀麗的寶塔,這就是所謂的“海市蜃樓”。慧智格外驚喜,急忙用河泥照眼前寶塔的樣式捏了一個泥塔?;氐剿吕?,他便把泥塔放在床前,一有空就捏個小動物或花朵貼在塔上,久而久之,塔上貼滿了各種小動物?;壑菆A寂后,眾僧為紀念他就按泥塔原形建了座高40.9米(十三丈五尺)的磚塔。塔身鑲著磚雕或泥塑的大小不等的獅、象、馬、蛙等動物及各種佛像、人物和花草,遠望好像一座花山,故名花塔?;ㄅc華同音,古時同義,演變成華塔。唐德宗北巡曾駐蹕真定,看到該塔五顏六色的動物和佛像,順口說道:“這塔上還有這么多的寶貝呀!”故后人又稱“多寶塔”。
華塔造型奇特,結構富于變化,磚雕和泥塑藝術與塔融為一體,這在國內并不多見。華塔雖已破損,但唐風猶存,是研究我國古代佛教建筑的重要實物。
臨濟祖庭話“棒喝”
臨濟寺是佛教禪宗的一支派——臨濟宗的祖庭。臨濟寺原在正定城外臨濟村,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 。東魏孝靜帝元善篤信佛教,那時正定又是東魏重鎮,即下詔在正定興建寺院,并敕名“臨濟寺”,又從廣東詔關南華寺請來義寶法師任住持。
義寶法師從名山大寺來到這村鎮小寺,心中悶悶不樂,也不求有所發展,故香火日漸冷落。唐貞觀二年(628)義玄法師任寺住持,決心振興寺院。義玄先到五臺山學藝,回寺后創立了“棒喝”之法,即招收弟子之時,派寺內和尚持棒藏于門后,待來者入門,突然大喝一聲,緊接當頭一棒,以試其膽識及反應是否敏捷。反應快及無懼色者,方可收為弟子,反之則拒于山門之外。義玄一面用棒喝之法廣收弟子,一面整頓寺規,臨濟寺名聲大振。寺中和尚個個思維敏捷,武藝高強。
據傳,安史之亂叛軍曾圍攻真定,義玄率眾僧與城內官兵夾擊安軍,給真定城解了圍。太守顏皋卿奏明唐皇,封義玄為護國法師。后來義玄又到江西黃蘗山受法于希運禪師,得悟后回寺創立了臨濟宗。唐咸通年間太尉墨君和舍城內宅院為寺,臨濟寺遷入城內民生街現址。義玄法師圓寂后,眾僧在寺內建法師衣缽塔,取名“澄靈”,意即“靈魂清澄”。遠望塔身青幽,故俗稱“青塔”。
澄靈塔有九級,高30.47米,全為青磚所砌。平面呈八角形,下有蓮座,四面有磚雕的門窗和圓柱,各角懸掛風鐸。頂部為仰蓮復缽塔剎,整體造型玲瓏秀麗。澄靈塔現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清初,由于連年爭戰,臨濟寺年久失修,寺院一度破損不堪。著名詩人王士禎游覽臨濟寺后,留有《正定題臨濟廢寺》嘆道:“野鶻巢危塔,行蝎上斷碎?!?br>
五十年代后,有關部門曾多次撥款修葺,今已面貌一新。臨濟宗十二世紀傳入日本后,在日本發展很快,僧徒眾多。近些年日本佛界臨濟黃蘗協會友好訪華團,先后多次赴正定臨濟寺祭塔拜祖。
開元寺內有神鐘
東魏興和二年(540)除在正定城外建臨濟寺外,又在城內興建了凈觀寺,隋更名解慧寺,唐又改名開元寺。寺內大殿已毀,現存鐘樓和磚塔(須彌塔)各一座。鐘樓為唐代所建,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二層樓閣式,青瓦歇山頂,通高14米,磚木結構。鐘樓形制古樸莊重,構筑精巧,展現出唐代建筑風格,是河北現存木結構建筑中最早的一例。
鐘樓內懸掛著古鐘一口。鐘高2.9米,鐘徑1.56米,外型古樸莊重,聲音宏亮。關于古鐘之來歷,當地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次天降大雨,滹沱河泛濫成災,當洪水退后,河灘上發現了一口大鐘淤在泥中。知府命人抬到了開元寺,請和尚撞鐘。不料鐘聲嘶啞,知府感到十分掃興。于是貼出告示,誰能敲響此鐘,賞銀百兩。數年過去了,也沒人敢來試鐘。一天有位菜農趕著毛驢車進城賣菜,途中有一白發老太婆搭他的車進城。當毛驢車走到開元寺門口,老太婆要進寺看看,并對萊農說:“你若等不及,就進寺撞一下那口大鐘,我聽見鐘聲就會出來?!比齻€時辰過去了,仍不見老太婆出來,菜農心里著急,便闖進寺中掄起鐵棍照大鐘敲去,只聽得鐘聲灌耳,格外宏亮,震得樹葉落地,百鳥盤飛,全城轟動。
后來人們才知,那位老太婆是太行山里人,她們的小山莊緊臨滹沱河,經常遭受洪災。老太婆的丈夫是位鐵匠,老兩口省吃儉用把多年積蓄的錢買鐵購銅鑄了兩口大鐘,分別懸掛在河兩岸,每遇河水上漲,鐵匠和妻子分別到南北兩岸為村民敲鐘報警。老鐵匠敲的那口鐘村民稱“公公鐘”,老太婆敲的那口鐘為“婆婆鐘”。一日忽降暴雨,老鐵匠急忙到河對岸去敲鐘時,河堤潰決,老鐵匠被洪水卷去。老太婆跳入河中,欲搭救丈夫,并仍高喊著:“老漢——敲鐘!老漢——敲鐘!……”兩位老人消失在滾滾的洪流之中,那口婆婆鐘也被沖走了。開元寺鐘樓里的那口大鐘即是婆婆鐘,大鐘見到主人,又恢復了往日宏亮的聲響,而其聲好像是在呼喊著:“老漢——敲鐘!”因此,正定人把開元寺大鐘視為神鐘。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贛東之旅·景德鎮·中國陶瓷文化精英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拉薩之旅·大小昭寺·二昭同峻工唐蕃結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