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皇后吳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高宗皇后吳氏》人物故事小傳
吳氏(公元1115—1197年),開封人。年14歲時入宮侍康王趙構。博習書史,擅長翰墨。紹興十三年被冊為皇后。高宗退位后稱壽圣太上皇后。宋寧宗慶元初年死,壽82歲。
〔正 史〕
憲圣慈烈吳皇后,開封①人。父近,以后貴,累官武翼郎,贈太師,追封吳王,謚宣靖。
近嘗夢至一亭,匾曰“侍康”;榜植芍藥,獨放一花,殊妍麗可愛,花下白羊一,近寤而異之。后以乙未歲②生,方產時,紅光徹戶外。年十四,高宗為康王,被選入宮,人謂“侍康”之征。
王即帝位,后嘗以戎服侍左右。后頗知書,從幸四明③,衛士謀為變,入問帝所在,后紿之以免。未幾,帝航海,有魚躍入御舟,后曰:“此周人白魚之祥也。”帝大悅,封和義郡夫人。還越,進封才人。后益博習書史,又善翰墨,由是寵遇日至,與張氏并為婉儀,尋進貴妃。
顯仁太后④回鑾,亦愛后。憲節皇后⑤崩聞至,秦檜等累表請立中宮,太后亦為言。紹興十三年⑥,詔立貴妃為皇后。帝御文德殿授冊,后即穆清殿廷受之。追王三代,親屬由后官者三十五人。
顯仁太后性嚴肅,后身承起居,順適其意。嘗繪古列女圖,置坐右為鑒;又取《詩序》之義,匾其堂曰:“賢志”。
初,伯琮以宗子召入宮,命張氏育之。后時為才人,亦請得育一子,于是得伯玖,更名璩。中外議頗籍籍。張氏卒,并育于后,后視之無間。伯琮性恭儉,喜讀書,帝與后皆愛之,封普安郡王。后嘗語帝曰:“普安,其天日之表也。”帝意決,立為皇子、封建王。出璩居紹興⑦。
高宗內禪,手詔后稱太上皇后,遷居德壽宮。孝宗即位,上尊號為壽圣太上皇后。月朔,朝上皇畢,入宮見后如宮中儀。乾道七年⑧,加號壽圣明慈。淳熙二年,以上皇行慶壽禮,復加壽圣齊明廣慈之號。十年⑨,以后年七十,親屬推恩有差。十二年⑩,加尊號曰備德。上皇崩,遺詔改稱皇太后。帝欲迎還大內,太后以上皇幾筵在德壽宮,不忍舍去,因名所御殿曰慈福,居焉。光宗即位,更號壽圣皇太后,以壽皇故,不稱太皇太后也。帝嘗言及用人,后曰:“宜崇尚舊臣。”紹熙四年(11),后壽八十,帝乃覲后,奉冊禮,加尊號曰隆慈備福。五年(12)正月,帝率群臣行慶壽禮,嘉王侍側,后勉以讀書辨邪正、立綱常為先。夏,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后之號。
時光宗疾未平,不能執喪,宰臣請垂廉主喪事,后不可。已而宰執請如唐肅宗故事,群臣發喪太極殿,成服禁中,許之。后代行祭奠禮。尋用樞密趙汝愚請,于梓宮前垂簾,宣光宗手詔,立皇子嘉王為皇帝。翌日,冊夫人韓氏為皇后,撤簾。慶元元年(13),加號光祐,遷居重華宮。汝愚后以謫死,中書舍人汪義端目汝愚為李林甫,欲并遂其黨,太后聞而非之。
三年(14)十月,后寢疾,詔禱天地、宗廟、社稷,大赦天下,逾月而崩,年八十三。遺誥:“太上皇帝疾未痊愈,宜于宮中承重;皇帝服齊衰五月,以日易月。”詔服期年喪。謚曰憲圣慈烈,攢袝于永思陵。
《宋史》卷二四三
〔注 釋〕
①開封:北宋開封府治在此,即今河南開封。②乙未歲:指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③四明:指寧波。④顯仁太后:即宋徽宗賢妃韋氏,靖康之變后隨徽欽二帝一起被金兵押往五國城。公元1142年,韋氏被金人放歸回到南京。⑤憲節皇后:指高宗皇后邢氏。原為嘉國夫人,被金人押往五國城后,高宗遙冊其為皇后。公元1139年死于五國城。⑥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⑦紹興:府名,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⑧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乾道是宋孝宗第2個年號。⑨十年:公元1183年。⑩十二年:公元1185年。(11)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紹熙是南宋光宗趙惇的年號。(12)五年:公元1194年。(13)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慶元是南宋寧宗趙擴的年號。(14)三年:公元1197年。
上一篇:《宋文帝淑媛路惠男》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文帝淑媛路惠男》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宗干》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宗干》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