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延安
市名。歷史悠久的古城和現代革命圣地。在陜西北部黃土高原中部,延河與南川河在此匯合,市區周圍有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環峙。西漢至唐宋時期是屏蔽關中,防御北方民族侵擾的軍事重鎮。秦置高奴縣,隋改膚施縣,宋以后為延安府、路治,1937年設市,為陜甘寧邊區首府。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從1937年1月—1947年3月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革命圣地。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日本飛機的轟炸和胡宗南部隊的破壞,舊延安城被毀殆盡,今之城區系建國后重建。石窯整齊,樓房高聳,形成獨特的古城風采。鳳凰山麓、棗園、王家坪、楊家嶺等處有毛澤東、朱德等黨中央領導人故居和中共“七大”會議、中共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等舊址以及陜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的邊區大禮堂等革命紀念地,建有中國革命紀念館,市南的南泥灣是八路軍1941—1944年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地區,是延安革命勝地的組成部分。屹立在延河岸邊寶塔山上的九級寶塔,建于唐代,高聳挺拔,莊嚴雄偉,一向被視為本市的象征。市郊的百花山,傳說為我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故鄉,留存有不少有關花木蘭的古跡。“處處皆勝景,山山垂青史”,是國務院公布的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工農業均有長足的發展。陜北秧歌,安塞腰鼓是流傳甚廣、聞名中外的民間傳統歌舞形式,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這座古城已成為陜北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廣州十三行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延安整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