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杜如晦》人物故事小傳
杜如晦(公元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少年英爽,好談文史,心懷大志,臨機果斷。隋末補滏陽尉。高祖平京師,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徙陜西總管府長史。累遷陜東道大行臺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兼文學館學士。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進位尚書右仆射。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臺閣規模及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譽為良相,并稱“房杜”。4年卒,年46歲,贈司空,徙封萊國公,謚“成”。
〔正史〕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如晦少英爽,喜書,以風流自命。內負大節,臨機輒斷。隋大業中,預吏部選,侍郎高孝基異之,曰:“君當為棟梁用,愿保令德。”因補滏陽尉,棄官去。高祖平京師,秦王引為府兵曹參軍,徙陜州總督府長史。時府屬多外遷,王患之。房玄齡曰:“去者雖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終守藩,無所事;必欲經營四方,舍如晦無共功者?!蓖躞@曰:“非公言,我幾失之!”因表留幕府。從征伐,常參帷幄機秘。方多事,裁處無留,僚屬共才之,莫見所涯。進陜東道大行臺司勛郎中,封建平縣男、兼文學館學士。
天策府建,為中郎。王為皇太子,授左庶子,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食三千戶。與玄齡共管朝政,引士賢者,下不肖,咸得職,當時浩然歸重。久之,以疾辭職,詔給常俸就第,醫候之,使道相屬。會病力,詔皇太子就問,帝親至其家,撫之梗塞①。薨,年四十六。帝哭為慟,贈開府儀同三司,及葬,加司空。
《新唐書》卷九六
〔注釋〕
①梗塞:同哽塞,泣不成聲。
〔相關史料〕
杜如晦少聰悟,精彩絕人。(唐)太宗引為秦府兵曹,俄①改陜州長史。房玄齡聞于太宗曰:“余人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無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碧谀苏垶榍馗?,封建平縣男,補文學館學士。令文學褚亮為之贊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p>
《大唐新語》卷一
尚書左仆射杜如晦(杜如晦:唐京兆杜陵人。官至尚書仆射,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射,讀夜)奏言:“監察御史陳師合(陳師合:不詳。史無傳)上《拔士論》,謂人之思慮(思慮:指思考能力)有限,一人不可總知(總知:統管)數職,以論臣等。”太宗謂戴胄曰:“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房玄齡、如晦,非為勛舊,次其有才行也。此人妄事毀謗,止欲離間我君臣。昔蜀后主(蜀后主:指劉禪)昏弱,齊文宣狂悖,然國稱洽者,以任諸葛亮、楊遵彥不猜之故也。朕今任如晦等,亦復如法?!庇谑橇麝悗熀嫌趲X外。
《貞觀政要·杜讒邪》
貞觀二年,(唐)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隋煬帝好自矜夸,護短拒諫,誠亦實難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為深罪。昔箕子②佯狂自全,孔子亦稱其仁。及煬帝被殺,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對曰:“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仲尼稱:‘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世基豈得以煬帝無道,不納諫諍,遂杜口無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辭職請退,則與箕正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晉惠帝賈后將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能苦爭,阿意茍免。及趙王倫舉兵廢后,遣使收華,華曰:‘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當時不被納用。’其使曰:‘公為三公,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華天辭以答,遂斬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故‘君子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張華既抗直不能成節,遜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固已墜矣。虞世基位居宰輔,在得言之地,竟無一言諫諍,誠亦會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須忠良輔弼,乃得身安國寧。煬帝豈不以下無忠臣,身不聞過,惡積禍盈,滅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當,臣下又無匡諫,茍在阿順,事皆稱美,則君為暗主,臣為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盡忠讜,匡救朕惡,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p>
《貞觀政要·求諫》
蔡成公杜如晦疾篤,上(唐太宗)遣太子問疾,又自臨視之。甲申,薨。上每得佳物,輒思如晦,遣使賜其家。久之,語及如晦,必流涕,謂房玄齡曰:“公與如晦同佐朕,今獨見公,不見如晦矣!”
《資治通鑒·唐紀》卷一九三
〔注 釋〕
①俄:不久。②箕子:商貴族,紂王諸父,勸諫紂王不聽被囚禁。相傳他佯狂,以求自保。
上一篇:《杜伏威》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杜伏威》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楊凝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楊凝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