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源遠流長的古今音樂舞蹈·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
馳名中外的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傳統的十二套大組曲。此套曲流傳于天山南北各地區,演唱風格各具特點,但均保持其基本曲調。它們同龜茲樂一樣,也是將歌、舞、樂融合在一起的大型音樂作品。它們是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向套曲形式發展的重大成果,是一部維吾爾民族音樂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也是祖國音樂舞蹈文化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十二木卡姆》分別是: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木夏烏熱克木卡姆、恰爾尕木卡姆、盤吉尕木卡姆、烏扎勒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烏夏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納瓦木卡姆、斯尕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這十二套大組曲都具有曲調豐富、結構嚴整的共同之處,每一套大組曲又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十二木卡姆》整個包括一百七十多首曲牌和七十二首樂曲,如果從頭至尾演唱一遍要長達二十多個小時。《十二木卡姆》的每一個木卡姆均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瓊拉克曼;達斯坦;麥西萊甫。演出時以散序——中板——熱烈的快板這種速度的程式發展。《十二木卡姆》中的歌詞,既有民歌、民間長詩,也有詩人們創作的詩歌。公元15世紀的察合臺汗國偉大詩人納瓦依的許多詩作便是《十二木卡姆》的演唱歌詞。《十二木卡姆》還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五種。其中以喀什木卡姆的規模最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調最為豐富。
維吾爾族人13世紀開始逐漸放棄了原來通稱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等大曲名稱,14世紀采用了木卡姆術語。隨著伊斯蘭教在全疆統治地位的確立,15世紀木卡姆術語便普及到天山南北。
和田詩人、樂師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于公元1859年寫出《樂師史》一書。他寫此書時,參閱了當時的各種資料,因此書中描述的音樂家,就不單是指維吾爾族人,而且包括中亞地區的音樂家。書中專門介紹了對《十二木卡姆》的形成做出過突出貢獻的音樂家,如法拉比、阿曼尼莎、喀迪爾汗等。
法拉比(870—950),全名是穆罕默德·依本·艾卜奈斯爾·艾勒·法拉比。《十二木卡姆》中的《拉克木卡姆》《烏夏克木卡姆》《烏扎勒木卡姆》三套木卡姆便是他創作的。《樂師史》介紹他出生在阿爾泰地區。他自己在筆記中說;“我的部落是康居——欽察。”康居——欽察是組成哈薩克族的主要部落,所以他應是中亞錫爾河流域哈薩克草原的突厥語族人,他是一位被評介為“全才”的偉大學者和音樂家。他寫的《音樂全書》《論音樂》《長詩和韻律》等著作,對伊斯蘭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維吾爾人喜聞樂見的古老的民間彈撥樂器卡龍琴也是他發明的。他還被譽為中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阿曼尼莎是16世紀葉爾羌汗國國王阿不都熱西提的王妃,是詩人、音樂家,也是書法家。她擅長演奏彈撥爾琴,對《盤吉尕木卡姆》的演唱尤為嫻熟。她演唱木卡姆時,經常用自己創作的詩歌,化名“乃裴斯”。她原是貧苦樵夫馬合木提的獨生女。一次,出外狩獵的國王發現了她,被她的才華所傾倒,向她求婚。阿曼尼莎嫁給國王后,她除自己創作了《依西萊提安庫孜木卡姆》之外,還召集民間樂師對維吾爾族的木卡姆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系統的整理,使其定型成套。著名音樂大師、木卡姆演唱家喀迪爾汗也積極參與指導了這項工作,協助阿曼尼莎完成了維吾爾族音樂史上這一劃時代的改革。流傳至今的《十二木卡姆》仍是以阿曼尼莎整理的為骨架的。阿曼尼莎的名字在維吾爾文化里程碑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與阿曼尼莎同時代的喀迪爾汗是葉爾羌(今莎車縣)人。他是當時極著名的木卡姆大師,曾創作過《維沙勒木卡姆》。他依照阿曼尼莎的主張,在參定《十二木卡姆》樂曲的同時,在整理木卡姆的唱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樂師史》上記載,他改革了熱瓦甫和名為“漢西塔爾”的八弦琴。他在當時的伊斯蘭諸國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許多人不遠萬里來向他學習音樂。由于喀迪爾汗等人的貢獻,《十二木卡姆》對“絲綢之路”上各地的音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三秦文化·結束語
下一篇:齊魯文化·經濟與科技·能工巧匠墨子和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