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中醫針灸療法
用針刺和灸熏治療疾病的方法。亦是針刺療法和灸療法的總稱。它是我國古代廣大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方法。起源于原始社會晚期。針刺療法的前身,是原始人的砭石治病,《說文解字》解釋:“砭,以石刺病也。”灸療法,是從原始人用熱烘消除某些局部疼痛癥而發展起來的。周代編寫的醫書中已載有灸方、砭法、熨法、熏法等多種療法。此后戰國時期的醫書《內經》中,多方面記述了針灸的適用癥,并進一步論述了各種臟腑疾病、熱病、瘧疾,癰疽等病的針灸治療,更加擴大了針灸適應癥的范圍。至秦漢時期我國先后出現了兩部針灸專著,對后代針灸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歷史上曾出現了許多精通針灸的著名醫學家如扁鵲、孫思邈、王燾等,他們的醫療經驗,不斷豐富針灸療法的內容,產生了許多專門論述針灸學的醫書,如《黃帝明堂經》、《針灸甲乙經》、《銅人俞穴針灸圖經》、《針灸大成》等,以及著名的針灸教學工具——針灸銅人。對針灸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由于針灸療法具有廣泛的適應癥,可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治療疾病的效果迅速和顯著,操作簡便易行,醫療費用經濟;沒有或極少有副作用等特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幾千年來,始終是我國醫學中的一項重要醫療手段。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中醫學分科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