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桓侯廟
位于長江南岸的飛鳳山麓,與云陽縣城隔江相望,俗稱張飛廟。是蜀漢末年為紀(jì)念名將張飛而修建的祠宇,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張飛廟經(jīng)歷代修葺擴建,殿宇雄偉,古木參天,是長江中上游重點文物古跡之一,號稱“巴蜀一勝景”。張飛廟面江背山,依山取勢,布局謹(jǐn)嚴(yán),規(guī)模雄偉,林園幽靜,雕塑精美,建筑面積一千四百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結(jié)義樓、正殿、旁殿、望云軒、助風(fēng)閣、杜鵑亭、得月樓等。廟內(nèi)文物以石碑、木刻等享有盛名。
〔古詩文賞析〕 張 桓 侯 廟 明·陳文燭
云安縣有桓侯廟,古木懸崖共暮煙。
傳說頭顱曾此葬,可知肝膽更誰憐。
三國時的張飛是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劉、關(guān)、張“桃園三結(jié)義”后,張飛忠心耿耿輔佐劉備創(chuàng)業(yè),備受艱難,建立蜀國。公元221年,劉備為報關(guān)羽之仇,舉大兵伐吳。時張飛守閬中,手下末將范疆、張達(dá),乘張飛熟睡之際,殺了張飛,取下首級投之江中。后被一漁翁撒網(wǎng)撈起,葬在云安縣長江邊上的飛鳳山下。傳說張飛靈魂不滅,在江中常常暗中吹起順風(fēng),相助船工渡過急流險灘。人們?yōu)榱烁屑堬w,在江邊造起了張飛廟、助風(fēng)閣。在張飛廟下的江中心,還有一塊巨石,在長江江水四季變化時時隱時現(xiàn),人稱“龍脊石”。是“云陽八景”之一。石上有北宋以來名人題詠石刻一百多處。
張飛粗獷豪爽,英勇善戰(zhàn),忠義雙全,嫉惡如仇,深為民間下層人士喜愛。因而有這樣的傳說和紀(jì)念并不奇怪。巴蜀江山也憑英雄而增添了勝境。張飛廟始建于蜀漢末期,幾次重修,保留了許多古跡,古今以來一直為旅游勝地。明代陳文燭的這首拜謁張飛廟的詩,便集中表達(dá)了后人對張飛的敬仰之情。
詩的前兩句點明張飛廟的地理位置。張飛死后謚號“桓侯”,故廟又名“張桓侯廟”。又因張飛的功績、性格而名為“武烈祠”。廟座落于長江邊的云安縣飛鳳山麓。云安位于三峽上游,滔滔長江,巍巍高山,地理位置險要。張飛廟所在的飛鳳山,懸崖蒼蒼,古木森森,特別在暮色蒼茫中,更顯雄壯險要。威猛勇武的張飛廟建于此,確也相得益彰。詩的后兩句寫張飛廟的傳說由來及表達(dá)對張飛的崇敬,特別點明了張飛的忠肝義膽。實際上,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德。
由張飛廟不禁使人想到了關(guān)羽廟。舊時關(guān)羽廟遍布全國,被封為“關(guān)帝”。但關(guān)羽是封建統(tǒng)治者捧出來的。盡管關(guān)羽也有許多優(yōu)點,但他的驕傲輕敵,特別是他的盲目效忠效義,很為統(tǒng)治者欣賞,面對張飛并無好感。但老百姓卻并不買賬,因此盡管“關(guān)帝神”也是威武無比,但終不如張飛在下層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關(guān)羽是“神”,張飛是“人”,更顯得親切。
(徐志平)
〔現(xiàn)代散文〕 大凡游覽一處風(fēng)景名勝,都是先受了宣傳的鼓動,慕其名而起下念頭的,我去游云陽張飛廟,便是如此。
我從川東門戶萬縣港乘船東下,船過巴陽峽關(guān),但見大江之間,云陽縣城對岸,有一大片樓臺亭榭,翹然挺立于一橫抹巨大的巖壁上,背依蔥綠的山巒,面臨微黃的江水、白墻、綠瓦、朱柱、金雕被襯映得引目而和諧,像一幅剛剛彩繪完的畫卷鋪展在那里。
木舟搖至江心,張飛廟前的臨江石壁上,“江上風(fēng)清”四個大字赫然在目。據(jù)說,那是出生在云陽的清代書法家彭聚星寫的,每字約有六尺見方、真是筆力雄勁,給古廟增了不少氣勢。船至南渡口,我們舍舟登岸,這里緊連著一條通向廟門的石級,石級旁的岸石上,分布著數(shù)十處歷代石刻。我們觀石刻,覽廟姿,不知不覺便來到“云陽張宅”的大門。旅伴指著廟右側(cè)后一座茅草蓋頂?shù)男⊥ふf:“那是得月亭,杜甫詠《江樓》詩就是在這兒寫下的。”
入廟便到“結(jié)義樓”,它取義于劉、關(guān)、張?zhí)覉@三結(jié)義之說。樓檐正對江心,憑欄遠(yuǎn)眺,云陽古城,長江風(fēng)檣,歷歷在目;靜的景物巋然穩(wěn)重,動的景物移挪頻繁,誘人產(chǎn)生出諸多歷史無情、民心難移、抹涂者枉然的聯(lián)想。回觀樓內(nèi)的近百塊木雕書畫,琳瑯滿目,雖然經(jīng)過歷史動蕩,只保存下的原數(shù)的四分之一,也令人文史皆賞,嘆服不迭。猶引人注目的是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的大字行書摹本木雕《幽蘭賦》,原系山谷先生奉皇帝之命而書,布局開闊,筆力豪放,字里行間充溢著俊美瀟灑的氣概。木刻嚴(yán)守黃書真跡,面積30平方米,站在它的面前,只覺得自個兒人矮了一截,手小了一半,想象不出他運管揮毫?xí)r如何竟有如此超群的力量和氣派!
從結(jié)義樓東行,穿過一道園門可至“望云軒”;南行,通“正殿”。望云軒給人以“雅”:閉合院內(nèi),青棕綠竹呈翠,纏藤盆景添趣,山巖溢泉留音,仿佛步入清涼世界。正殿給人以“雄”:琉璃作頂,紅梁染窗,雕龍琢虎,堂皇威嚴(yán)。
我透過這些古跡、古物、軼聞、軼事,看到我們民族源遠(yuǎn)流長的一個側(cè)景。這個側(cè)景不僅是有形的,也是有聲的。那聲音就如銅鑼一般響亮和震人心寰,如琵琶一般動聽和沁人心肺。
(呂紅文)
〔民間文學(xué)〕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關(guān)羽為吳將呂蒙所殺。當(dāng)時張飛正駐守閬中,噩耗傳來,張飛嚎啕大哭,淚水浸濕了他的衣襟。悲慟之下,張飛下了一道命令,限部下三日之內(nèi),備齊白旗白甲,掛孝出征,為關(guān)羽報仇。這是顯然無法辦到的事。張飛有兩員末將,一個叫范疆,一個叫張達(dá),他倆平日懷有二心,又懼恨張飛的虎威。此時面對緊急軍令,不能如期復(fù)命,因此,倆人就暗暗設(shè)下一條毒計,趁張飛睡著之時,一刀殺掉。哪知,張飛睡著后,仍然二瞳圓睜,煞似醒著一般。范疆、張達(dá)幾次將刀挨近了張飛的脖子,卻始終不敢下手。最后他們把刀輕輕擱到張飛的脖子上,跑出門外偷看。張飛在睡夢中誤把利刀當(dāng)成蚊子在咬,一巴掌結(jié)果了自個兒的性命。范、張二人驚惶萬狀,又暗自慶幸,急忙割下張飛首級,東奔吳國邀功。
這時,孫權(quán)得到劉備備兵伐吳的消息,想起“哀兵必勝”的古訓(xùn),又恐曹兵乘虛而入。因此,為了保存實力,決定不與蜀國交戰(zhàn),并派人與劉備講和。范疆、張達(dá)在云陽得知這一消息,二人暗想:在這種情況下去獻張飛首級,不僅得不到東吳人的賞識,還會被吳國扭送回來向蜀國討好呢!他們嚇得面如土色,悄悄將張飛首級拋到江里,星夜逃奔他鄉(xiāng)去了。
當(dāng)天晚上,銅鑼渡口有位愛打夜魚的老翁,連下數(shù)網(wǎng),不見一條小魚小蝦。最后撒下一網(wǎng),沉甸甸地?fù)破鹨粋€人頭來,他以為是不祥之兆,立即拋回江中。不料,那人頭老在船邊回旋,船兒左躲右讓,總是避不開。老漁翁嚇得昏昏沉沉,在夢幻中看見張飛站在面前,淚痕滿面的說:“我立志匡扶漢室江山,與東吳誓不兩立,豈能抱著遺恨去見東吳人嗎?請你老人家將我的頭顱打撈起來,埋在蜀國的土地上。”老漁翁驚醒起來,趕忙捧起張飛頭顱,含淚安埋于渡口的飛鳳山麓,并邀請鄉(xiāng)親籌措資金,背靠琵琶山,面向銅鑼渡,蓋起了一個紀(jì)念張飛的小祠堂。
從此,張飛“身葬閬中,頭葬云陽”的傳說就不脛而走。張飛廟也不斷修葺和擴建,形成了如今這樣宏大的廟宇。
(呂紅文 整理)
上一篇:描寫《廟峽》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歸元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