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朱德
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入云南陸軍講武學堂,并加入同盟會,后參加辛亥革命云南光復之役。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赴蘇聯學習,次年回國,后參加領導南昌起義。1928年4月上井岡山。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等。1934年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指揮。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建國后,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等。主要著作為《朱德選集》。
路邊梨不摘
月里桂常攀
朱德自小就喜好撰寫對聯。他在家鄉上私塾時,課余時間常讀 《聲律啟蒙》,練習對偶句,有時還將習作呈送老師批改。
1905年的一個秋收時節,儀隴縣馬鞍場席家扁私塾的老師席聘三,應學生家長的邀請,帶著其得意門生朱德赴“打谷酒”宴會。路上,師生二人見到一株碩果累累的大梨樹,席先生信口吟出:“路邊梨不摘。”示意朱德接對。朱德想了想,彬彬有禮地答道:“月里桂常攀。”席先生連聲夸道:“對得好! 對得好! ”受到先生如此鼓舞,朱德對寫對聯的興趣日益濃厚。
紅軍中官伕兵衣著薪餉一樣
白軍里將校尉飲食起居不同
這是1928年朱德應井岡山紅軍戰士之請而撰寫的春聯。這年春節,時任紅四軍軍長的朱德率部駐防江西蓮花縣。為了讓紅軍戰士們過好春節,他親自到伙房幫廚,并且和大家吃一樣的飯菜。春節,朱德應戰士們請求而題寫此聯。這副春聯樸實無華,揀日常小事,通過紅軍官兵一致、白軍待遇懸殊的事實,以對比的方式,具體鮮明地概括出革命隊伍與反動軍隊的不同本質,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范
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這是朱德挽抗日愛國將軍馬本齋母子的對聯。馬本齋(1901~1944),回族。抗戰時組織“回民義勇隊”抗擊日寇。1938年率部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兼回民支隊司令。1944年在山東莘縣病逝。其母被俘后,以絕食相抗,表現出堅強的民族氣節。電影 《回民支隊》 中有這樣一個鏡頭: 有人給馬老太太送去美味佳肴,說: “馬老太太七天沒吃沒喝了,要是鐵人也餓了。”但馬老太太連頭都不抬一下,終為抗日事業而死。看過這部電影的人至今記憶猶新。1944年,陜甘寧邊區為他們母子舉行追悼會,朱德送了這副挽聯,哀悼回民英雄馬本齋,盛贊他們母子的愛國犧牲精神。
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
三軍遠戍嚴防帝國侵
此聯現鐫刻在瀘定鐵索橋附近的川藏公路大橋的橋頭堡上。瀘定橋即“大渡河鐵索橋”。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勇頑強,氣貫長虹。新中國成立后,朱德追憶長征歲月,感慨系之,因而揮筆草就此聯。原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來瀘定人民在舊橋上游一公里的地方,新建一座寬大的鐵索橋,連通四川和西藏,在西面橋頭堡的石壁上便鐫刻著這副對聯。
舟系洞庭,世人瘡痍空有淚
魂歸洛水,人間改換已無詩
朱德十分崇敬詩圣杜甫,早年他在瀘州頤園詩社以詩會友,多次步杜甫詩韻,吟詠抒情。這是1962年朱德應邀為洞庭湖畔新建的 “懷甫亭” 題寫的楹聯。
此外,朱德還有一副盛贊杜甫的楹聯也很有名。1963年春,朱德到成都杜甫草堂視察,揮筆追贊這位偉大的詩人,書聯曰:“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幾間茅屋,六十詩卷,迎來詩圣大名,長留天地,永垂千秋。聯文開門見山,言簡意深,堪稱佳作。
井岡山會師 朱 德
上一篇:信札趣談·曾國藩
下一篇:閑章趣談·朱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