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知難行易
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孫中山認識論學說。與古代的“知易行難”說相對。孫中山在1918年所作的《孫文學說》中自稱提出這一學說是為了破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這一革命“心理之大敵”。孫中山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實踐中,深感這種傳統舊說不但不能激勵人們的進取精神,反而助長一種畏難茍安的心理。因此,孫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題:“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用以鼓舞人們“無所謂而樂于行”的勇氣。他認為“宇宙間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實,然后才發生言論,并不是先有言論,然后才發生事實。”“人類的進步,皆發軔于不知而行”,“人類之進化,以不知而行者為必要之門徑也”。孫中山在肯定行先之后的同時,還極其重視科學知識和革命理論對于行的指導意義,認為“知與不知”乃是革命建設事業的成敗的關鍵。孫中山說的“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進于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與“知”的辯證關系。但把人類知行的發展過程機械地劃分為“不知而行”、“以行而求知”、“已知而更進于行”三個階段,則尚未完全擺脫形而上學的影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白帝城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