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
嶺南地區自兩宋以來,在漢民族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廣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這是中原漢族與南越族長期共同生活融合的結果。這種融合,在秦代就已經開始。兩晉時中原人大規模南移,分別進入粵中、粵北、粵東、粵西和桂東南,更大范圍的民族融合為三大民系的形成奠下了基礎。宋元以后移居嶺南的中原、江南移民,其主流分兩大股。一股進入尚未完全開發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沿海平原地區;一股進入未被開發的山區僻野,三大民系的格局基本完成。
三大民系的主要區別和標志是不同的方言板塊。即以廣州市區方音為標準音的粵語方言板塊,以梅縣方音為標準音的客語方言板塊,以潮州市區方音為標準音的潮語方言板塊。三大方言,構成廣東本土及廣西東南部地區的漢族三大民系居民區。至于海南島漢族居民的瓊語方言,與福佬民系同屬閩南語系,本應歸入福佬民系,但因僻處海島,與大陸有著更多的阻隔,歷來交往困難,從文化整體上又與福佬民系不盡相同;且人數較少,難以自成民系故海南島漢族居民并不在三大民系之內。
由于歷史和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的多種原因,三大民系人民長期保持各自的生活習慣、文化觀念和性格特征,構成了嶺南文化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風情魅力,為嶺南文化的后來居上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又因彼此長期缺乏正常交往和溝通,造成了種種隔膜與誤解,致使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狀態長期存在。因此,研究三大民系文化各自的優劣勢態,找出消除隔閡與差距的有效方法,從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將是建設現當代嶺南文化不可忽視的課題。
上一篇:甘肅文化
下一篇:草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