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屈死暴君手
高颎是一位為隋朝的建立有不朽功勞又不幸被枉殺了的開國元勛。楊堅篡奪北周政權之初,高颎自告奮勇,監軍東戰場,一戰而勝,掃平了統一的障礙。繼而他又獻奇策,揮師南下渡江,一舉攻下建康,滅掉陳朝,親手幫助楊堅實現了改朝換代的愿望。由于高颎才干出眾,功勛卓著,楊堅發自內心地稱贊他是“天降良輔,翊贊朕躬。”可憐的是,楊堅還在執政,就把高颎下了大獄,削去爵位,貶為平民。其子楊廣雖一度起用高颎,但最后還是以“謗訕朝政”的罪名殺掉了高颎。由此可知,高颎的悲劇,是楊堅、楊廣父子一手導演的。這其中的教訓,首先因為楊堅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性多猜忌、不敢信任大臣的帝王。盡管篡位之初,能視高颎為心腹,建國之始能視高颎為“良輔”,但這都是特殊時期的有條件的因而也是暫時的。其本質屬性,還是性多猜忌!對這一根本點,高颎雖有所警惕,但也架不住皇帝給的一點點恩惠!可以說,得意忘形,忘記了楊堅的本性,是應記取的第一個教訓。第二個教訓,可以用“不聽老人言,大禍在眼前”來概括。高颎的母親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道:“你是富貴到了極點,就差一個頭沒有被砍掉,所以你要小心謹慎啊!”高颎以為,自己已經被削爵為民,從此可以免禍了,所以也就放松了警惕;而當隋煬帝楊廣再次召他出山時,他竟欣然前往,而且忘記了平陳時曾和楊廣結下過怨仇(高颎認為陳后主的寵妃張麗華是禍水,不讓楊廣占有,并殺了張麗華)。這如同“垂餌虎口”,豈有不被吞食之理?第三個教訓,是無形的毀謗、讒言加速了高颎的悲劇進程。早在他受到楊堅信用時,就有人說他要謀反,甚至說高颎要學司馬懿對待曹魏政權的樣子,圖謀不軌。本來就是篡權而立的楊堅,最怕的就是這一手!于是一氣之下把高颎打入了監獄。猜忌、讒言加上高颎自己毫不警惕的愚忠,使一位文才武略蓋世的元勛,屈死于暴君之手。
上一篇:驕兵之敗·前車之鑒
下一篇:鮑狄埃也曾走過一段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