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禮
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基本概念。泛指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和道德行為規范。歷代思想家都很重視“禮”的作用。孔子把“禮”當作一種有力的統治手段。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認為“上好禮,則民易使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克己復禮”則可達到“仁”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孟子認為“禮”是人的四種基本道德行為規范(仁、義、禮、智)之一,“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也”。管子把“禮”作為最高道德準則,將其列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之首,認為“禮”有八經:“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荀子也非常重視“禮”的作用,主張“隆禮貴義”以治國,認為“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禮記》一書認為:“禮”是“治政安君”、端正綱紀、大定天下的根本。董仲舒把“禮”列為“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認為是人應遵守的恒古不變的道德規范。“禮”在長期的中國古代社會中,作為人們的道德行為準則,對中華民族傳統倫理觀念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社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知難行易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禮儀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