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赤
定赤,赤德松贊之子,赤德松贊病死后,他繼承汗位,成為吐蕃王朝第九位贊普。他在位11年,即從唐德宗貞元二十年至憲宗元和十年 (804——815)。
定赤執政后,在對內政策上,仍繼承其父衣缽,維持佛教的統治地位,以限制信奉本教的貴族勢力,鞏固贊普的統治地位; 加強對轄地貧苦人民和奴隸的剝削。
在對唐的關系上,定赤看到自己上臺后,軍事力量已無法與唐抗衡,不得已采取與唐和好的政策。他上臺后的第二年 (805),就復信與唐求好,并趁唐修建德宗山陵之機緣,派使團入唐,以貢獻德宗山陵金銀、衣服、牛馬等物名義,表示親善。為恢復與唐政權的友好關系,定赤處心積慮地做了安排,他看到唐朝內地佛教發展迅速,僧人地位甚高,因此也在代表團中派出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佛教僧師南撥特計潑、班智達等隨團去長安,首先與長安高僧接觸,再由長安寺院高僧通過關系上書朝廷,婉言調停甥舅關系。這種策略果然取得成功。唐蕃的僧侶在這次和平運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唐憲宗執政初(806),就回報了定赤伸出的橄欖枝,對他的和善舉動做了友好答復,把俘獲的17個吐蕃官員放歸吐蕃。唐廷又通過長安佛教高僧致書吐蕃僧相缽闡布,請他促進和平實現。當缽闡布將書信轉達定赤后,定赤大喜,立即批準歸還平涼劫盟時被俘的唐官員鄭叔矩、路泌的靈柩(二人已死)及叔矩之子文廷等13人,并派使節持親筆信一封致唐憲宗,表示愿意歸還早年奪取的唐的秦、原、安樂三州,唐廷也非常高興,派宰相杜佑等與吐蕃來使協商歸還步驟。以后十幾年間,吐蕃每年都派貢使入朝唐廷,唐政府也準許吐蕃在隴州邊塞開互市的要求,吐蕃再次以良馬、耕牛換取唐朝的絲織品和茶葉,唐和吐蕃的經濟聯系又進一步發達起來,相傳唐使常朝使節吐蕃,定赤曾拿出許多種茶招待他,并能指出哪是壽州茶,哪是舒州茶,哪里顧渚茶、蘄春茶、昆明茶等,可見茶葉已成為吐蕃上層人物的普遍愛好。定赤執政11年,唐與吐蕃未發生過大的爭端。
上一篇:定宗孛兒只斤貴由
下一篇:廢主赫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