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氏族制文化時期
氏族制文化時期分為母系氏族文化時期和父系氏族文化時期。母系氏族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形成后,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進入了氏族制的全盛時期。仰韶文化及河姆渡文化清晰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母系氏族繁榮階段其主要文化特征是:世系按母系計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信仰,氏族內部禁止通婚,婦女在生產中起主要作用,氏族首領由年長婦女擔任。生產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開始了農業方面的人工栽培,產生了原始畜牧業。出現了陶器,這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標志。父系氏族公社約從距今5000年起,是氏族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我國黃河、長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先后進入了父系氏族時期,爾后迅速發展。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經濟和文化都進一步發展,尤其在手工業上,出現了冶銅業這個新興的生產部門。同時,建筑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手工業生產的多種多樣,工藝復雜,使得這種生產活動已不能由一個人來完成了,于是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氏族制后期由于社會分工的產生和擴大,私有財產產生并日益增多,貧富分化就很快發展,從而產生了階級。并出現了城防設施,而且逐漸產生了軍隊、法律、監獄,這清楚地表明了氏族制度的外殼即將被摧毀,國家將要出現。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毗曇學派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江南制造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