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帝都與帝陵·許都
東漢建安元年(196),已經(jīng)掌握了大權(quán)的曹操自命為相,逼漢獻帝自長安遷都許昌。自公元196年至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漢稱帝,將都城遷往洛陽止,許昌曾做了二十四年的帝都。東漢定都許昌的二十四年,正當建安時代,是我國文學史上承先啟后的一個重要時期。唐朝大詩人李白曾以“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贊譽這一時期的文學。建安文學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中心,聚集著一批才華橫溢的詩人活躍在許都的文壇上。魏文帝曹丕在《典論》一文中提到當時著名的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瑒、劉楨說:“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于千里,仰齊足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文選》卷五十二)后代便把魏文帝所提這七個人稱為“建安七子”。建安詩人生動地描寫了動亂時期的社會風貌,形成了“建安風骨”。曹操還從匈奴手中贖回了著名女詩人蔡文姬。蔡文姬所作的《胡茄十八拍》是傳誦至今的名作,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文姬亦是建安時期重要的女詩人。
曹操還在許昌殺害了我國古代著名的神醫(yī)華陀。華陀墓至今矗立在許昌城西北十二公里石砦村西的石梁河畔,墓高四米,占地五百平方米。墓前有碑樓,周圍是翠綠的松柏及萋萋芳草,表達了后世人民對神醫(yī)的景仰。
在東漢的最后都城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懷著吞滅吳、蜀的雄心揮師南下。結(jié)果孫、劉結(jié)盟,當曹操大軍來到赤壁時,被東吳的年輕將軍周公瑾神機妙算所打敗。“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創(chuàng)造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曹操在赤壁的慘敗,奠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時,漢獻帝有名無實,許昌實已成為曹操成就帝業(yè)的地方。
許都故城在今許昌市東十八公里的許昌縣張潘鄉(xiāng)。東漢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居此。據(jù)《許州志》記載,許都故城分內(nèi)外兩城。內(nèi)城為皇城,周長約三里,外城約為內(nèi)城的四倍。今存的故城遺址呈正方形,約33.33公頃,高出平川約三米。城垣夯土清晰可見。1986、1987年先后在該鄉(xiāng)盆李村征集到四個青石柱礎(chǔ)、兩個青石櫨斗和一塊青石虎紋方板。青石柱礎(chǔ)上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浮雕,可能是宮中大殿立柱的基石。該村附近漢磚漢瓦俯拾皆是,可能是漢魏的宮殿區(qū)。許昌作為帝都,時間雖然不及洛陽、開封那樣長,也不如洛陽、開封那么輝煌壯觀,然而在風云變幻的三國時期,它作為曹魏的政治中心,也曾有過光輝燦爛的歲月。
上一篇:中州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搖籃·西周王朝的東都—雒邑
下一篇:貴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