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無為
道家學說的重要范疇。指對事物、人性、社會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老子指出,作為宇宙實體的“道”是無為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三十七章》。人也應當無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老子的無為思想過于排斥有為,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消極無為的思想,主張“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莊子·應帝王》),去名去謀,無事無知,棄絕有為,由全生保身進入物我兩忘、超越生死、與萬物為一的境界。漢初“黃老之學”提倡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史記·曹相國世家》)。《淮南子》發展老莊思想,對無為進行了新的解釋,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反對離道而妄為,要求“循理而舉事”,因自然之勢加以主觀努力而有所作為,對消極無為的思想有所克服。西晉郭象也認為“無為者,非拱默之謂也”(《莊子注·在宥》),把無為解釋為安分守己,“各司其任,則上下咸得,而無為之理至矣”(《莊子注·天道》)。無為包含尊重客觀規律等合理因素,但主要宣揚的是一種消極處世哲學。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新星觀測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明代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