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鄂東之旅·蘄州·醫圣李時珍之鄉
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李時珍墓就坐落在鎮東門外雨湖中的蟹子山上。現已辟為陵園,并建有李時珍紀念館。傍水而建的青石牌坊上,題有“醫中之圣”。陵中矗立著李時珍塑像:高高的絳紅大理石基座上托純白色李時珍半身像,他頭戴綸巾,凝眸遠視,精神钁鑠。塑像底座正面白色大理石上刻有郭沫若的題詞,給李時珍以很高的評價:“醫中之圣,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一八九二種藥物說明。廣羅博采,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李時珍乃十六世紀中國偉大醫學家,在植物學研究方面亦為世界前驅。”
逆水行舟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出身醫學世家,祖父是位熱心為鄉人治病的走方郎中;父親李言聞,為頗有學問的秀才,始終未中舉,便承繼父業,在村西玄妙觀設診所,為遠近鄉人看病,醫術高明,享譽鄉里。他自幼聰明好學,耳濡目染,對中醫藥發生了濃厚興趣。但李言聞由于自身地位低下,生活也較貧困,希望小兒子李時珍走科舉仕宦之路,以實現自己渴望改變社會地位的夢想。十二歲的李時珍本不喜歡空洞無用的八股文,為不使父親傷心,還是去讀那些枯燥沉悶的時文。十四歲時,李時珍到黃州應試,中了秀才。但他生性愛好自然和醫學,對八股文和仕途毫無興趣。因此,十七歲、二十歲、二十三歲三次應鄉試,都落第而歸。
于是李時珍決心棄絕科舉道路,全心鉆研醫學。為此,他給父親寫了四句詩以表示自己的決心:“身如逆水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父親終為兒子的志向和決心所動,答應他隨己從醫。
李時珍隨父學醫,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醫生,能治多種疑難病癥。三十八歲時,他應楚王之命,為其子治好氣厥病,因而被任命為楚王府掌管祭祀禮節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三年后,他又被推薦到京城太醫院任職。在這里,他閱讀了皇家珍藏的醫學典籍,飽覽了許多稀有的藥物標本,為以后的著書立說奠定了基礎。
李時珍在長期的行醫實踐中深切感到,作為一個醫生,識藥、用藥十分重要,于是他精心閱讀了大量醫藥書籍,如漢《神農本草經》、南朝《神農本草經集注》、唐《新修本草》、宋《證類本草》等幾乎所有古代藥物學專著,并根據實踐經驗反復進行對照研究,從中了解到我國古代醫藥學的輝煌成就,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發現其中遺漏不少,訛誤甚多。為此,他下定決心編寫一部新的本草。
然而,李時珍這個宏大計劃向太醫院提出后,非但未得到支持,反被斥為“狂妄”。李時珍憤而托病辭職,回到蘄春,決心獨自完成《本草綱目》。
為了編寫新的“本草”,李時珍閱讀了大量書籍,除各種“本草”外,“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共閱讀了八百多種書籍,且作了大量讀書筆記。他同時也“搜羅百氏”、“訪采四方”,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行程萬余里。他還親自對一些藥物進行栽培、炮制和臨床試用,積累了第一手資料。并在南京小住,以考察剛流行的藥物,了解外國藥物。
李時珍歷時二十七年,三易其稿,終于完成了《本草綱目》這部一百九十余萬字的藥物學巨著。
醫藥巨典
《本草綱目》分五十二卷,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較原諸家《本草》增加三百七十四種;載入藥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其中新增約八千一百個;附有動植物插圖一千一百一十幅。其規模之大,質量之高,超出了此前任何一部醫書。在體例上,首標正名為綱,余名附解釋為目,以“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分述其產地、栽培、形態、性質、功用及配伍等。
《本草綱目》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范圍廣,它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十六世紀以前藥物學的經驗,并有重要發現和創新,不僅對藥物學,而且對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乃至化學,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這部科學巨著對我國和世界范圍內的藥物學以及其他多學科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本草綱目》從1596年金陵版本問世以來,在國內先后翻刻、出版數十次。從十七世紀開始,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世界各地,為世界藥物學者、植物學者所重視,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
美好傳說
李時珍醫術高明,在蘄春流傳著許多生動傳說。
有則“死人診得活,活人斷得死”的故事非常聞名。有一天李時珍出診,在路上碰到抬喪的。他看見棺材直往外滴血,走過去仔細看了看,大叫“停住!停住!”他對人說,棺材里的女人難產,還有救。人群中一個紳士大罵李時珍,說他家的小姐是得急病暴死,李時珍不該敗壞他家門風。后面跟著出喪的女人們不管那么多,堅決要李時珍診治。撬開棺材抬出“死人”,李時珍又是扎針,又是按摩,一會兒這個女子就“哎喲”一聲活了過來。又過了一頓飯工夫,生下一個小孩。那紳士不僅不感謝李時珍救了他女兒,反而怨恨李時珍出了他家的丑。一天,紳士的兒子吃飽喝足,見李時珍從對面走來,就跟他父親約好,躺在床上裝病讓李時珍診治,診不出就告他“詐騙行醫”。誰知公子走到天井邊一下栽到地上,好半天才爬起來,急忙鉆進被窩。李時珍進來把脈一拿,看看臉色,說:“可惜,活不到三個時辰了。”公子聽了,掀開被子嚷起來,說你診不出病就胡說,三個時辰死不了要找李時珍算帳。李時珍聽了一笑,走了。果然,剛過半個時辰,公子就喊叫起來,一個時辰后,痛得直打滾,三個時辰不到,就斷了氣。原來,李時珍已診出他是飯飽后跌了跤,跌斷了腸子,心肝五臟都跌出了血,故頂多只能活三個時辰。
還有則“醫圣診病斷案”的故事也盡人皆知。相傳有個王媽,待人十分熱情。一天女婿來看她,吃了她做的雞蛋面后,竟一頭栽倒在地,人事不知。女婿的家人到縣里告王媽嫌棄女婿,故下藥毒死他。王媽母女直喊“冤枉”。知縣不知如何斷此案,恰逢李時珍從此經過,忙請他來看,李時珍拿脈后,認為是中毒。但原因何在?李時珍并未聲張,而是讓王媽照樣做了碗熱乎乎的雞蛋面,照樣放在原桌子上。屋里人都走盡后,李時珍躲在旮旯里觀察。不一會兒,他看見茅屋頂上鉆出一條蛇,纏在橫條上,望著那碗面滴下涎水來。李時珍一下子明白了那人中毒的原因,對癥下藥,既救活了中毒的人,又使王媽母女免遭冤枉官司,知縣也感激李時珍幫助斷了這個難案。
傳說李時珍還會心理療法。有個知府不痛不癢,不燒不冷,就是整天不思飲食茶水,瘦得皮包骨。李時珍看后,知道知府得的是陰郁癥,卻對知府說:“老爺的病是月經不調,只要吃我幾付藥管保藥到病除。”知府氣得說:“何處刁民,敢充郎中蒙哄本官?給我打出去。”李時珍走后,知府越想越好笑,這個過路郎中如此瘋癲,竟把男人當成女人診。每天想起這件事就要大笑一陣。十天半月后,知府飯量越來越大,身體果然好了起來。
以笑醫陰郁,以笑散氣順心,通脈絡血,疏郁愁為暢意。這正是李時珍的心理療法。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長白山·北國高山湖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千古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