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以制怒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寬以制怒是君子個人修養和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之一,是一種力行道義、修身重德的美好人格特質,是君子美德的一個重要方面。君子待人寬厚、仁愛,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的氣度,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把握自己的言行。
制怒養德
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在我國醫學中,怒乃“七情”之一,而且是七情中表現最為強烈的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一種不良情緒。“怒”這種有害情緒還是誘發多種疾病的重要誘因,這在醫學典籍中早有記載。如《內經》中指出“怒傷肝”“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佛家認為人的煩惱根源在于貪、嗔、癡,其嗔即是憤怒。佛家稱嗔為三毒之一,也是三火之一,原因是嗔火不只燃燒自己,同時也傷害別人,小至人與人之間的仇恨、斗爭,大至國家之間的征伐,戰爭莫不由憤怒、憎恨而起。由此可見,憤怒與制怒已不只是對身體利弊問題,已關系到人們的道德修養和國家的盛衰。
正所謂“急則有失,怒則無智”。《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是一員猛將,其人性情暴烈。書中描寫他即使睡著時,也雙目睜如銅鈴,令人望而生畏,可想他發怒時的尊顏了。這樣一位叱咤風云的大將,最后不是死在兩軍陣前,卻被自己的部下刺死。問題正是出在一個“怒”字上。當張飛聽到他的結義兄長關羽被東吳殺掉后,怒不可遏,當即命令兩個部將在三天內,為全軍置辦白衣白甲,掛孝東征。這兩個部將明知不可為,又不敢頂撞。三天后,由于沒有完成任務,張飛一怒之下,將他倆打得皮開肉綻。二人因此懷恨在心,夜間趁張飛酒后在大帳中熟睡,將其刺死。哀哉!惜哉!赫赫英名,只因一怒,斷了生命。而他的兄長劉備,也是因怒誤國。當劉備得知二弟關羽被東吳所害,悲憤之下,不聽軍師諸葛亮聯吳抗曹大計,不顧三國爭霸的大局,舉全蜀之兵討伐東吳。結果,劉備急怒之下,落入東吳大將陸遜的圈套,火燒連營八百里,從此蜀國一蹶不振,直至被魏所滅。可見,由怒造成的失誤,足可亡國。
人在發怒時缺乏理智,往往出現過激的言辭和行為,做出一些愚不可及的行為。幾年前,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有兩個男人在火車站臺上,因為無意碰到了對方而發生口角,繼而動武,結果其中一人將另一人當場打死。足見在日常生活中,發怒會釀成大禍。
心理學家認為,人受到委屈、誹謗,不被他人理解,或遇到挫折、失望時,通過適當地發怒,以排遣煩惱,發泄不滿,尋求自我解脫,達到心理平衡,于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大多數人來說,會“火冒三丈,怒發沖冠”。學會制怒,不僅有益于身心健康,更有益于事業的成功、社會的和諧。
克己制怒
孔子曾教誨弟子:“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其親,非惑與?”意思是說,發怒會使人失去理智,影響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和對問題的處理。古今中外許多名人都提倡制怒。
胡安國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和文學家,一生遵循學習圣人的德行,官至寶文閣直學士。他年輕時性格特別急躁,有一次對一小兵發怒,并動手打了他,小兵還了手,胡安國心想發怒生氣并不能解決問題,于是就做了本小冊子,專門從經書典籍中摘錄些有關忍的故事來學習,后來慢慢性格變得不急躁了,心胸也變得開闊了。
夏原吉是明朝戶部尚書,為人非常有雅量。有人問他:“這種雅量可以學習嗎?”夏原吉說:“我年幼時,遇到冒犯我也必定要發怒。后來我先在外表的臉色上忍,再慢慢忍于心中,久而久之就沒有什么事不能忍了。”
民族英雄林則徐自少年起一生遵循的座右銘是“制怒”。林則徐四歲讀書習字,七歲就能寫出好文章,十三歲中舉人,二十七歲高中進士,在家鄉素有“神童”“才子”之美譽。林則徐幼時聰慧但脾氣暴戾,小小的年紀卻喜怒無常,順利時揚揚自得,遭受挫折時便煩躁不安。
有一天,父親回到家臉色與往日不同,林則徐問父親今天遇到了什么不順心的事情,何以面無喜色。父親借機給他講了一個“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稱,對不孝之子絕不輕饒,必加重處罰。一日,二賊入戶盜得一頭耕牛,又把此家的兒子五花大綁押至縣衙,向縣官訴其打罵父母不孝之罪。該官一聽兒子竟然打罵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問青紅皂白喝令衙役杖責五十大棍。正在此危急關頭,這家老母跌跌撞撞趕來,跪在縣官面前,聲淚俱下央求縣太爺棍下留人,還要靠兒子養老送終呢。老母把兒子的孝道說給縣太爺聽。縣官聽罷,追悔莫及。這時才想起找兩賊人算賬,可兩賊人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
這個故事給林則徐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其父林賓日還親筆寫下“制怒”二字懸于林則徐書房之上,為其取名“則徐”也是克暴制怒之意。林則徐在江蘇任職時,曾經親自書寫“制一怒字”的匾額掛于廳堂之中,時時警惕和鞭策自己。
因為林則徐深知為官既要行政百事又要坐堂審案,要把百事做好既不能高高在上,也要走下去通民情。萬般民情錯綜復雜,費時費神難免生煩;煩久必怒,怒即易錯,錯即誤民誤國家,所以不能怒。而且,坐堂審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不相讓也易生怒;怒即易錯,錯即有冤,有冤難伸,冤民造反豈不亂了朝綱。綜合這兩條,林則徐“制怒”的宗旨乃是時刻警示自己不要輕易發怒,慎重待人處事,要做一個合格的“好官”。
由此可見,那些賢士君子并不是一開始就有“海量”,而是他們時時注重修養自身德行的結果。人的發怒很難控制,這對自己的身心都非常有害處,是一種道德修養不夠的表現,而且會嚴重地傷害到他人,以致釀成大禍,所以必須加以克制,而“忍”就是一劑最有效的良方,時時刻刻注意克制約束自己,這樣慢慢就會達到“制怒”的目的。
不可遷怒
“不遷怒”是孔子的學生顏回的行為準則。后來,顏回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孔子極為痛心:“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意為: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對不遷怒的解釋是“怒于甲者,不移于乙”。還有一種解釋:不遷怒是指修道而言,不是講普通人的修養。
不遷怒需要人有很高的修養才能做得到。一個人一生難免會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有不公平的事,人就會有情緒,有情緒就要發泄,發泄一半就會遷怒于他人。如一個人把自己的不幸遷怒給社會,遷怒給父母等,這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不遷怒”,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卻寓意深刻,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心理,在情緒的宣泄上,男人、女人、為官者、市井小民者……大多圖自己的一時之快,把不快的情緒帶給周圍的人,無意則罷,有意者實為不妥。自己擁有快樂時,與大家一起分享,快樂分成了多個;有氣者,怒氣發散開來,周圍的人便遭了殃,怒氣是人體內的毒氣,需要發泄,但是一定不能遷怒,那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對周圍人群的不負責,一種利己的思想,遷怒有時候并不能分散開怒氣,只能擴散到空氣里,空氣里也被這有毒氣體侵蝕、變了味。太多的場合下,需要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怒氣,把怒氣選擇另外一種不傷害到別人的方式去宣泄出來,怒火是需要燃燒和發泄的,但是決不能殃及別人。好學之人,必定是有素養之士,應該虛懷若谷。一旦發現自己的過失,不管別人是“善意批評”,還是所謂惡意嘲諷,他都不會遷怒于人,更不會為自己的錯誤找出許多辯解的理由。
嫉妒生怒
其實,嫉妒是以自我為中心,是自私自利的一種表現。個人的嫉妒心,傷害著別人也傷害著自己。但擁有強烈而偏執的嫉妒心的人一旦擁有一些能力或大權在握,偏執的嫉妒會使人變得惡毒和殘暴,往往會給社會帶來災難。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恐怕是人們最熟知的。周瑜是一位年輕得志、文武雙全的雄才,二十四歲就被授予建成中郎將,三十四歲率軍破曹,以少勝多,在赤壁大戰中取得輝煌勝利。然而他好勝心太強、嫉賢妒能、情緒容易激動,這些是他致命的弱點。對于才能勝過自己的孔明,總是耿耿于懷,不是虛心請教,而是伺機陷害。
赤壁大戰后,孫、劉兩家爭奪戰略要地荊州。當時周瑜認為荊州垂手可得,答應劉備如自己取不了便給他取。誰知周瑜與勁敵廝殺時,中了箭傷,后又經幾次惡戰,才戰敗曹仁,荊州卻被孔明詐用曹軍兵符,派張飛襲取了。氣得周瑜大叫一聲,箭瘡迸裂,此為一氣。第二次周瑜設計的“美人計”,以招親為名,叫劉備到江東與孫權妹妹成親,然后刺殺之。誰知孔明應用“弄假成真”之計,使劉備既討了夫人,又保住了荊州。當周瑜追趕回蜀的劉備時,又被蜀將殺敗。望著劉備的船遠去,周瑜已氣極。此時孔明又叫士兵齊聲高叫“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更大大刺痛了周瑜,氣得他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在船上,這是“二氣周瑜”。第三次是周瑜“假途滅虢”,以奪荊州之計,即以收西蜀為名,欲奪荊州。但又被孔明識破,揭穿了其把戲,還大大羞辱了他一場,此次周瑜被氣得大叫一聲,怒氣填胸,倒于馬下,不久便一命嗚呼了。臨死前,他還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顯示出他只能天下第一、不能天下第二的高度虛榮心及對孔明的嫉妒。
孔明的性格則比周瑜好得多。他為人寬宏大量、謙虛謹慎、勤奮好學、目光遠大。為顧全大局,他幫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但周瑜逼他太甚,一次又一次設計殺他,孔明才將計就計,使周瑜的毒計一個個破產。
由此看來,因妒生怨是一柄雙刃毒劍,既威脅別人,又毒害自己。醫學家分析,嫉妒憤怒作為一種不良心理,極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有后人推測,周瑜驕傲自大、心胸狹窄、嫉妒心強,造成了周瑜的心絞痛頻頻發作,一次次強烈的心理刺激,最終導致他急性心肌梗塞而死。
研究表明,當我們不愉快時,更容易被一些瑣事激怒。當我們被激怒時,大腦功能就會發生紊亂,理智的分析能力受到抑制,導致處理事情失常。夫妻間因家事而爭吵,若雙方互不相讓,就可能因怒而動手。在公共場合,人們則可能因為擁擠、碰撞而動怒,因出言不遜而對罵,甚至大打出手。
怒在某些情況下雖有一定的發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肝氣的疏泄通達,但若大怒不止,則會導致肝氣上逆、血隨上溢,出現面赤、頭暈目眩、胸脅疼痛、吐血、鼻衄、血壓升高,甚至昏厥卒倒,誘發中風。所以,從古至今,善養生的人都把“制怒”放在重要的地位,正如兩句詩中說得好:“長壽應止雷霆怒,求健須息嫉妒火。”
當然,發怒也不全都是壞事,當英國殖民主義的堅船利炮肆虐中國海疆時,當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中華民族的尊嚴時,當美帝國主義將戰火燒到我國東北邊陲時,華夏兒女一怒沖天,奮起反擊,這是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正由于這天地正氣,激發了千百萬熱血男兒的愛國豪情,奮勇殺敵,從而出現了無數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南宋著名將領岳飛一首《滿江紅》,慷慨激昂,蕩氣回腸,世代流傳。詞的開頭一句就是“怒發沖冠”,振聾發聵。正是由于這一“怒”字,才引發出詞的下半闕“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是國家存亡、民族危機的大是大非的問題,為了正義事業而斗爭,愛憎分明,怒不可遏,氣沖霄漢。這種情感上的激越沖動是建立在愛國主義道德基礎之上的,是難能可貴的浩然正氣,與爭個人名利得失的妒火怒氣完全是兩回事兒。
上一篇:學無止境
下一篇:尊師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