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潼關
著名的關隘重地之一。故址在陜西潼關縣洪港口。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年設置,西薄華山,南臨秦嶺,北踞黃河,東接桃林。三國時曹操曾與馬超大戰于潼關。潼關之名,自此始見于史書。這里峽谷幽深,崖壁懸絕,形勢極為險峻。谷中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馬通過,關城就谷而建,周長約5公里,墻舊高16米,寬8米,設六城門,二水門,北、西及東北面系磚包土墻,南與東南即順山勢削為垛口。今城磚已被拆盡,土垣殘像猶存。縣治因修三門峽水庫而遷移。關城后側有禁溝長15公里,兩岸筑方形土臺12個,為當年軍事堡壘,俗稱十二連城,與關城組成完整的防御體系。古時長安以潼關為京師門戶,以重兵把守,唐代“安史之亂”和唐末黃巢起義軍,都是先攻陷潼關而后才占領長安的。詩圣杜甫《潼關吏》以“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來描繪潼關的險要。歷代文人過關,感慨古今,也題賦甚多。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漕運思想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