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浚縣碧霞宮
碧霞宮位于浚縣城區浮丘山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碧霞宮為明嘉靖年間浚縣知縣蔣虹泉主持興建,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竣工,歷時21年。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多次重修,漸具現今規模。
碧霞宮占地11160㎡,前后三進院落,殿宇80余間,整體布局呈中軸對稱,層次分明。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門、二門、三門、大殿、寢宮樓等,是一處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
遏云樓又稱戲樓,始建于清順治年間,坐南朝北,位于碧霞宮中軸線最南端,距山門南百余米。山門后為前院,中間有一長方形瑤池,磚砌拱形石橋跨其上,東西兩側有帥殿四座和鐘鼓二樓。過二門進中院,為碧霞宮主體建筑,兩側各建配殿三間,均為硬山造。配殿與大殿回廊間有石橋相通。大殿建在2m高的平臺之上,由拜殿和正殿組成,綠色琉璃瓦覆頂,面闊五間。拜殿為單檐歇山卷棚式建筑,東窗上嵌有“靈鎮東岱”四字,周圍雕以纏枝葡萄、白鶴等裝飾;西窗上嵌有“輝映西池”四字,周圍雕以“百古圖”裝飾。殿內雕梁畫棟,梁架上繪有滾龍、雙鳳、青松、白鶴、人物、花卉等不同類型的圖案30多種,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后為正殿,懸山回廊式建筑,脊正中央立一蓮臺寶座,四周砌磚,磚上雕刻花卉、枝葉,花和葉上的脈絡及花朵中的瓣蕊清晰可辨。蓮臺寶座上為神龕,神龕上雕鳳和花卉,玲瓏剔透,雕工精湛。大殿四周有回廊,檐下四周有18根青石方柱,柱與柱之間有石質護欄,上雕石獅和仙桃等,雕刻精細,形態各異。三進院由三門、廂房、寢宮樓組成,三門以柱上雕刻多幅佳聯而聞名。寢宮樓為碧霞宮中軸線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清順治三年(1646),為三重檐歇山頂、回廊樓閣式建筑,面闊三間,其建筑規模之大、構造之復雜,居豫北地區古建筑前列。
碧霞宮依山就勢,布局緊湊,建筑隨地形逐層升高增大,主導了參拜者的心理感受,是建筑心理學運用的范例。碧霞宮的建筑裝飾內容博大精深,技藝精湛,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山門(文宣提供)
二門(文宣提供)
拜殿與大殿的連接部分(文宣提供)
大殿(文宣提供)
寢宮樓(文宣提供)
上一篇:浚縣恩榮坊
下一篇:衙署建筑·淅川荊紫關協鎮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