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戲曲改良運動
晚清戲曲現象。1894年中日甲午戰后,資產階級掀起了改良運動。伴隨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展開,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出現了戲曲改良運動,鼓吹者是梁啟超、陳獨秀、柳亞子。陳獨秀在《論戲曲》提倡戲曲“采用西法,戲中有演說,可長人見識”,柳亞子在《<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中提出:“喚醒鈞天之夢”,“招還祖國之魂”。他們創作了反對民族壓迫、宣傳改良和革命的劇本,人物語言慷慨激昂,但劇本缺乏戲劇性。與此同時,一些具體的劇種開始了改良,如京劇、川劇、秦腔,汪笑儂改編和創作京劇劇本如《將相和》《黨人碑》,王吉安改編和創作川劇劇本百多種如《柴市節》。但是,戲曲改良運動只是改了內容,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融“唱、念、做、打”的中國傳統戲曲的程式與規范。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文化·戊戌變法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