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節”的出自
漢武帝的時候,有一位大臣叫汲黯,為人正直,秉性高傲,堅持原則。他對別人的過失常常不能容忍。對跟自己看法一致而合得來的人能很好地對待;與自己觀點不一致而合不來的,就連見一面也不愿意。因為這樣,喜歡他、跟隨他的人就不多。但是他愛好學習,喜歡結交一些俠義人士,信任有志氣和有節操的人。他潔身自好,對自己要求嚴格,敢于提出問題。即使是對漢武帝,他也從不曲意逢迎,而是常常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見。
有一次,漢武帝在朝廷里召見一些有名的文人,在談話中多次跟他們提及,自己要如何如何效法堯舜,做賢明的君主。
這時汲黯也在場,聽到這些話,忍不住開口了,他對漢武帝說:“您真是說得好聽,您內心那么多的欲望和私利,外表上卻裝出要講仁義的樣子,這怎么能效法堯舜呢!”汲黯的這幾句話把皇帝噎得無話可說,只好大發脾氣,臉色鐵青地宣布退朝。
漢武帝退朝后,一些在場的官員都為汲黯擔心,有些人還責怪他,埋怨他,可是汲黯卻不以為然。他說:“既然讓我們當大臣,就是讓我們糾正得失,哪能一味奉承,討好皇帝,使皇帝墮落呢?我既然擔任了官職,就不能只顧愛護自己而不負責任啊!”汲黯的話義正詞嚴,使責備他的人無法反駁。
汲黯對大臣也是一樣。當時有個負責司法的官員叫張湯,很受漢武帝的寵愛與信任。這張湯在法律條文上搞得非常繁瑣,并且在用刑上非常殘酷。汲黯對他很不滿意,常常當著皇帝的面質問張湯。
有一次,汲黯又質問張湯,兩人辯論起來。他見張湯一再地狡辯,就非常氣憤。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大聲地罵道:“平常說舞文弄墨的人不能執掌大權,真是一點也不錯啊!一定要按照你這種苛法搞下去,只能搞得老百姓路也不敢走,眼睛也不敢正面看了!”他的一番痛罵,使得張湯非常尷尬。
由于汲黯對己對人都很嚴格,所以漢武帝還是非常尊重他。
“氣節”這個詞就是史書在記載汲黯“然好學,游俠,任氣節”的特點時留下來的。“氣”是志氣,“節”是節操。“氣節”就是有志氣、有節操這樣的一種好品質。它是褒義詞,形容堅持正義、在敵人面前不屈服的一種高尚品質。如:民族氣節,革命氣節等。
上一篇:“染指”的用法
下一篇:“流言”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