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大漠風·南疆之旅·喀什·疏勒故事
喀什古稱疏勒,地處“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腳下,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旅站。東去的人們在翻越帕米爾高原之后,在此休整和分發貨物;西去的商旅,則必須在此做好翻越帕米爾高原的物資準備。喀什自古商業繁榮,為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的一大都會。
班超功建疏勒城
東漢的班超曾長期鎮守疏勒城(今喀什市),后又升任西域都護,移駐龜茲(今庫車)。他在這些地方建功立業,其事跡被廣為傳頌。
班超(32—102),字仲升,扶風(今陜西興平縣)人。其父班彪辭世后,班超偕母、妹赴長安投靠哥哥班固,給官府抄抄寫寫度日。有一天班超聽說匈奴不斷侵擾邊境,掠奪人畜,憤然投筆慨嘆:大丈夫應建功異域,以取封侯,焉能埋沒于筆硯之中。永平十六年(73)班超隨大將軍竇固出擊北匈奴,不久奉命以假司馬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以圖結束匈奴在西域的統治,恢復絲綢之路的暢通。他機智勇武,攻殺匈奴派駐鄯善、于闐的官員,廢除親匈奴的疏勒國王。他組織力量,陸續平定莎車、龜茲、焉耆等處貴族叛亂,擊退月氏入侵。永元三年(91),升任西域都護。永平六年,焉耆等國歸漢,至此西域五十余國全部內屬漢王朝,班超因此受封定遠侯。“投筆從戎”這一典故即出于此。
當年班超鎮守的疏勒城地曠人稀,是我國維吾爾族的故鄉。據《中國名勝典故》載,喀什一度成為喀喇汗王朝
新疆喀什莫爾佛塔
的文化中心,中世紀突厥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在這里匯融,因而這一帶的名勝古跡,大多富有伊斯蘭文化色彩。如喀什市郊的喀喇汗王朝的夏宮遺址“汗諾依”,古樸、神秘的阿帕·霍加墓(俗稱香妃墓,實為其先祖之墓群);雄渾粗獷、沉郁凝重的阿爾斯蘭汗木薩墓;市區喀喇汗王朝時期的伊斯蘭經學院;聞名遐邇的清真寺——艾提尕大寺;遠郊喀喇汗王朝時期推動突厥(回鶻)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融合并使其發展走向高峰的維吾爾著名學者馬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在今疏附縣烏帕爾鄉阿扎克村);第一個信仰伊斯蘭教并使其在新疆普及的喀喇汗王朝可汗——博格拉汗薩迪克墓(在今阿圖什市,當地人稱之為“蘇丹瑪札”,中外穆斯林常來此朝拜)以及莫爾佛塔等。
新疆清真寺之最
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廣場有新疆最大的禮拜寺——艾提尕清真寺。這里也是全疆伊斯蘭教活動中心。艾提尕,為阿拉伯語與波斯語復合詞,意為“節日禮拜場所”。相傳始建于1798年,一說建于回歷846年(1426);幾經重修擴建,到1838年形成目前規模。大寺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大寺正門為淺綠色,滿布精細刻花。寺門兩側各有一座高18米的圓柱形磚砌尖塔。全寺由禮拜殿、教經堂兩部分組成。禮拜殿分內外兩殿,面積26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六、七千名穆斯林禮拜。寺頂由一百五十八根凸花雕柱支撐,頂棚上每隔不遠就有一繪滿花卉圖案的藻井。寺院內有一座水池,四周松柏拱翠,白楊參天,清幽雅靜。清真寺既是穆斯林宗教活動的中心,又是古爾邦節、肉孜節等節日中廣大穆斯林群眾游樂歌舞、歡慶節日的主要場所。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張家界·留侯藏蛻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大理之旅·鳥吊山·百鳥朝鳳顯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