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清代的《三禮》學·集大成著作的出現
《三禮》之學,在宋以后日趨式微,至明代已是不絕如縷,《儀禮》則幾成絕學。入清,由于考據學的興起和發達,《三禮》學重現生機,并迅速進入極盛時期,《三禮》研究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涌現出一批名家和名著,先撮要介紹如下:
李光坡長于《三禮》之學,著有《周禮述注》二十四卷,《儀禮述注》十七卷,《禮記述注》二十八卷,總名為《三禮述注》。漢唐之《三禮》學,重名物訓詁,其流弊是繁瑣蕪蔓;宋明之《三禮》學,重探究經義,其流弊是好逞臆想。李光坡有感于此,欲為《三禮》正本清源,故對前代注疏刪繁舉要,務求簡明,對宋儒之議論,則平心裁取,務求理達。此書析理明通,措詞簡要,極便于初學者。李氏一門,多有通于《三禮》者,李光坡之侄李鍾倫著有《周禮訓纂》二十一卷,于五官詳作注疏,又加訓義,頗得《周禮》大旨,尤其是考證禘祫、社稷、學校諸篇,堪稱精審。李光坡之兄李光地著有《周官筆記》一卷,此書以標舉《周禮》要義為主,持論平允,多糾宋儒之失。
方苞于禮學造詣頗深,著有《周官集注》十二卷,此書匯集諸家之說詮釋《周禮》,訓詁簡明,持論醇正。又有《周官辨》一卷,分別偽、辨惑二門,共分十篇。以《周禮》為劉歆所篡改,并歷舉證據。另有《周官析疑》三十六卷,此書對鄭注攻擊頗多,然體會經文,頗得大義。方氏晚年致力于《儀禮》的研究,治《儀禮》達十一次之多,用力頗勤,著有《儀禮析疑》十七卷,頗有心得。方苞又有《禮記析疑》四十八卷,此書融會舊說,斷以己意,頗有可取之處。
納蘭性得著有《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三十八卷?!瓣愂稀奔搓悵?,著有《云莊禮記集說》十卷,訛誤缺失頗多。納氏此書之旨,在補其所遺,正其所誤。凡有駁正之處,都是先列經文,次列陳澔之說,然后旁征博引以駁其失。此書不盲從鄭注,時有立異之處,對宋明儒者之論,也不排斥,采用頗多。因陳氏之說多主義理,故此書辨義理是非者多于名物訓詁,凡陳氏謬說,納氏都一一指出其來源,以明因襲。
惠士奇有《禮說》十四卷。此書不錄《周禮》經文,只錄考辨之處,然后接經文順序編次:天官二卷、六十一條;地官三卷、六十三條;春官四卷、九十五條;夏官二卷、六十一條;秋官二卷、六十一條;考工記一卷、四十條?;菔险J為,鄭玄注《周禮》,因周代名物制度多已不可考見,所以屢屢用漢制比擬,這就難得其真。而漢儒的解詁,清人又多不能理解,如漢儒對文字音韻的訓解多據上古音義。與清代的文字音義差別極大;鄭注所引漢代俗語、器物,多已失傳,這都造成了清人理解上的困難?;菔洗藭攸c有二,一是疏解《周禮》的古音古字,消除閱讀上的障礙;二是援引史籍,或通過鄭注所引漢制來推求周代典制原貌。此書“征引博而皆有本源,辯論繁而悉有條理”,在禮學家中有較高評價。
萬斯大也精通《三禮》之學,著有《學禮質疑》、《周官辨非》、《儀禮商》、《禮記偶箋》等,總數約三百卷左右。萬氏治《禮》,不拘漢宋,勇于獨立思考,其《周官辨非》一書,認為《周禮》官制過于冗繁,賦稅過于苛重,與先秦文獻所載多有不合,當是后人偽作,斷非周公手筆。其《儀禮商》一書,對前儒之說也多所駁正,屢建新義。
毛奇齡于《三禮》之學素有研究,其特點是不信宋儒之說,專與朱熹辨難,如朱熹以《周禮》為周公之典、毛氏則說出于戰國之末。所著《周禮問》二卷,共分十七目,詳論六官、三司、冢宰、宰夫、官職同異、九州閑田等,力證其說,但又認為《周禮》非漢人所作,尤非劉歆所偽。毛氏還認為《儀禮》也是戰國作品。
盛世佐有《儀禮集編》四十卷。此書匯輯古今說《儀禮》者一百九十七家之多,堪稱巨富。不作無根之論,不輕排鄭賈,持論公允、謹嚴。此書對楊復《儀禮圖》 中的錯誤,也一一辨析,詳加駁正,是《儀禮》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治《三禮》而有著述者還有很多,如金榜、孔廣森、陳喬樅、張惠言、胡承珙等,限于篇幅,不再贅舉。以上是私撰的禮書。
作為官方編撰的禮書,則有乾隆十三年(1748)修定的 《三禮義疏》,其中 《周禮義疏》 四十八卷,《儀禮義疏》四十八卷,《禮記義疏》八十二卷(內有圖五卷)。三書都廣搜博采,融于一爐,體例也一以貫之,共有七類:①正義,直接解釋沒有爭議的經義;②辯正,后儒對前儒誤說的駁正;③通論,以某節某句經文與其他篇相比較、參證,說明經義;④余論,雖非正解,但有助于推闡經義;⑤存疑,言之成理的不同說法,或者是雖經駁斥,但信之者仍很多的說法,不敢偏廢,存而待論;⑥存異,名物象數之原貌已不可考見,后說又難定真偽,則并存之,以資考辨;⑦總論,在分節論述的基礎上總論數節之義?!吨芏Y義疏》認為,《周禮》六典出自周公,但在流傳過程中有所竄亂而已?!秲x禮義疏》以敖繼公《儀禮集說》為本,而以諸家之說補其舛漏。《儀禮》今古文字的同異,則完全采用鄭玄注。經文儀節的分段,大體上從朱熹 《儀禮經傳通解》。此書之首單列 《釋宮》一卷,末有圖八卷,其中《禮器圖》四卷,用聶崇義《三禮圖》本;《禮節圖》四卷,用楊復《儀禮圖》本,對其中的謬誤,則逐一刊正?!抖Y記義疏》博采群言,諸子軼聞、百家雜說,凡可參證古禮者,都廣為收錄,匯為一書,對郊社、樂舞、裘冕、車旗、尊彝、圭鬯、燕飲、饗食,以及《月令》、《內則》所涉及的各種名物,都逐一辨正、考訂。乾隆五十八年(1793),詔刊《十三經》于太學,《三禮》也在其中?!度Y義疏》是清代集成性的重要學術工程,對清以前的《三禮》研究作了較全面的總結,對清代的學術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定作用。
有清一代的《三禮》研究碩果累累,以此為基礎,出現了像孫詒讓《周禮正義》、胡培翚《儀禮正義》、孫希旦《禮記集解》那樣的集大成的著作,使清代《三禮》研究達到了頂峰。
《周禮正義》八十六卷,是孫詒讓積三十年之功而成的巨帙。此書取材極其豐富,對前人舊疏、新解,盡可能搜集,然后分類比較,又與經史子集所見古制相印證,以明是非,持論公允,對舊疏既不盲從,又不排棄,實事求是。每引他人之說,必舉其名,毫無掠人之美之意。凡有諸說不一,而又不能立斷是非者,則在詳加評析的基礎上并存諸說,留待讀者自決。對名物制度的考訂,極為精審,孫氏不僅盡情運用文獻材料,而且充分運用當時在天文、歷算、數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因而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對《周禮》經、注的文字,孫氏從版本和??狈矫孀隽耸衷攲彽墓ぷ?。《周禮正義》對古代禮制的研究,有許多超邁前人的獨到見解,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其學術水平遠遠超過漢唐舊疏,享有很高學術聲譽。
《儀禮正義》四十卷,是胡培翚積四十年之功而撰,書未成而卒,由門人楊大堉補成。此書自述其例有四:①補注,補充鄭注未加注釋的經文字句和名物制度;②申注,引申、闡發鄭注之意;③附注,近儒之說雖與鄭注不同,但義可旁通者,則附于鄭說之后,以備一說,④訂注,對鄭注的錯誤詳加辨析,以糾其失。《儀禮》鄭注,是研究《儀禮》最重要的依據之一,故胡氏以鄭注為重心,務求注義明達。此外,《儀禮》經文及鄭注,經歷代傳鈔,錯誤很多,所以胡氏選擇所能見到的最佳版本,對經注文字作了極為詳盡的校勘,從而使經義更加疏朗明晰?!秲x禮正義》成書于道光中后期,時代較晚,故吸收清人研究成果尤多,使此書成為迄今為止,《儀禮》研究最權威的著作。
清代研究《禮記》較有影響的著作有朱軾的《禮記纂言》、朱彬的 《禮記訓纂》、孫希旦的 《禮記集解》等,其中以孫氏《禮記集解》為成就最高。此書共六十一卷,除《大學》、《中庸》兩篇已收入朱熹《四書章句》而僅著篇目外,其余四十七篇均作“題解”,以撮述篇義。每節除沿用鄭注孔疏之外,又博參宋元以來各家之說,以明古義。凡有歧見異說處,或析疑折中,或推闡辨難,時有新見。訓詁方面也以詳備著稱,字、詞、語、句逐一詮解,對經文的斷句,間有與鄭注、賈疏相違者,但多較鄭賈為優。此書是清代《禮記》研究的集大成者,歷來為學者所注重。
上一篇:文字學·漢字形體的演變·隸體漢字
下一篇:考試制·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察舉制及其向科舉制的過渡·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及察舉制的演變